科考的所有準備事項已經完畢,在十二月中旬的一的早朝上,蔡邕做了一個冗長的報告。早就已經知道了詳細計劃的劉宏,幾乎可以是聽的昏昏欲睡。
有時候董明覺得政治這玩意挺有意思的,所有的國家大政,基本就是皇帝和幾個大臣通過氣之後,才會在朝會上走個過場。很多朝官覺得自己參與了國家大政方針的討論和製定,其實呢,頂多也就起個舉手表決的作用。
當然明白人也很多,隻要皇帝和大佬達成一致了,他們鼓掌、歌頌功德就行了。就比如眼下,劉宏、蔡邕、董明、何進等人達成一致之後才拿出來的科考章程,沒有任何人會反對。
朝會在友好的氛圍和蔡邕逐漸沙啞的是嗓音中結束。
散了朝會,董明沒有避嫌的跟蔡邕走到了一起。主要還是科考這件事一開始雖然交給了蔡邕,但是真正做事的時候,還得太常來,蔡邕隻能是從旁協助。
“伯照,這樣做,豈不是有違你的初衷?”蔡邕見董明走了過去,皺著眉頭問道。
董明聞言笑了笑,反問道:“那某家的初衷是什麼呢?伯喈先生?”
“伯照這話得,整個洛陽城有點兒眼力的人都看得出來,你這是在給寒門士子開路。”蔡邕一本正經的道:“你每日裏在洛陽所以你不知道,科考這件事如今在民間尤其是寒門士子中,有多大的影響力。某家有學生曾來信過,他們那裏的寒門士子早就迫不及待了。如今章程通過,朝廷肯定會通傳下,到時候寒門士子們,還不得彈冠相慶?”
董明笑了笑,蔡邕沒有徹底理解他要弄科考的意思,他也不願意解釋,隻是笑著道:“這哪裏有違背某家的初衷了?”
“這一次科考取一百人,為了讓世家和外戚答應,你分出去了四成的名額給世家,三成的名額給外戚,隻剩三成由你自己安排。你不覺得氣悶嗎?”蔡邕頗有些可惜的道:“倒不是世家和外戚不能參加,隻是這樣強行要去七成的名額,實在是讓人太不爽利了。”
董明拍了拍蔡邕的肩膀道:“伯喈兄,你果然不適合做官。”
“嗯?某家的難道有問題?”蔡邕皺了皺眉頭,仔細又想了一下,覺得沒什麼問題啊。
這個時候,兩人已經出了宮門,董明指了指站在不遠處迎接他的武敬道:“要不去某家那裏?”
“也好。”蔡邕心裏有疑惑,稍微想了一下,便答應下來。
一路上,蔡邕幾次想問,都被董明笑著搪塞過去。等到了董明家裏的時候,蔡邕再也等不及了,直接道:“伯照還是直接告訴某家,某家哪裏錯了吧!”
董明帶著蔡邕到了正廳,董琬從後麵出來,上了茶水糕點,瓜果食,然後對著蔡邕欠了欠身,轉身離開。
兩人落座,相對不遠。
“伯喈先生,你的問題,陛下會想不到嗎?”董明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引導蔡邕。他早就發現蔡邕的能力值長歪了,內政能力和謀略能力都隻是針對實事的,手腕和鬥爭能力上卻還差的要死。
董明這麼一問,蔡邕楞了一下,然後道:“陛下自然也會想到,既然如此陛下怎麼會答應呢?!”
“伯喈先生再好好想一想,如今朝中官員,世家出身的有多少,外戚出身的又有多少?”董明點了他一句。
蔡邕聽到這裏,終於反應過來,道:“原來如此!”
完之後他又搖搖頭:“某家真是唉!”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如今大漢朝的官員,從中央到地方,世家子、外戚、宗親加在一起絕對占了九成以上。其中世家出身的官員更可以是占據一半以上。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以前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出身世家的。
如今科考選才,世家隻占四成,能夠獲得三成名額給董明自己安排已經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
再一個,如今大漢朝真正掌權之人,哪有一個出身低層的?如今科考卻給了這些人一個機會,一個站在大漢朝權力中心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劉宏一個機會,一個靠著科考出身的官員製衡外戚和世家的機會。
而不是靠那些沒卵子的太監。
也正是因為這兩點,劉宏才一點兒猶豫都沒有才答應下來的。想靠著科考,直接把世家和外戚解決掉,那根本就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事情。且不如今世家和外戚才是大漢朝的中堅力量,光他們掌握的教育資源,就足以讓他們培養出的後輩們,直接占據不於七成的科考名額。
於是是董明讓出去的,倒不如這是人家應得的。不過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了,這終歸還是下人的下,隻要給下人一個機會,什麼世家、外戚,甚至皇帝都不過是齏粉罷了。
再者,隨著董明的改革,世家和外戚的力量會逐漸衰落,到時候這名額之事,最終還要交給成績和董明自己來決定。
“伯喈先生明白了?”董明見蔡邕的表情,笑著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