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跟著孫挺參觀了五個廠子,大致也都了解了一下。
木料加工廠分為兩個部分,超過七成的區域是原料加工區,剩下的則是木工區。木料被運過來的之後,會在原料加工區進行初步的加工,切割成板材之類的半成品。然後被運到木工區,木工區的工人們會將這些木材加工成商品。
“木工區現在主要做家具。”孫挺介紹道:“包括桌椅板凳、櫃子、書架之類的家具。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目前這邊的負責人正在洛陽那邊跑單子,前期基本上都是靠朝廷裏的官員來提供訂單。”
“思路挺不錯的。”董明點點頭:“有一點,高中低三檔,不光是木料和做工的區別。還有一點,要在外觀上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老師的意思是?”孫挺問了一句。
“我剛才也看了成品,幾乎樣式都差不多,除了材料和手工之外,沒其他的差別。當然了,這些是最核心的東西,你做的沒有錯。但是這樣的話,就很難吸引人。你可以考慮在外觀上做一些文章。”
“外觀上?”孫挺想了想,然後點點頭道:“學生會嚐試一下的。”
“嗯,去看看下一個地方,是哪裏?”
“鐵器加工廠。”
移步鐵器加工廠,這裏有一個高爐,幾個工人正圍著高爐忙活著,另外有一個打鐵的棚子,幾個壯漢正在叮叮當當的賣力氣。打鐵棚子最前麵,一個老漢坐在躺椅上,喝著茶,很是有滋有味。
“這位是單老,整個司隸數得著的大匠。”孫挺介紹了一句:“手藝好的沒話說,學生也是用盡了法子才將單老請來,讓他教授這些工人們打鐵的技術。”
“他願意?”董明問了一句。
這年頭,技術就是吃飯的本錢,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是一句調侃,而是實實在在的現狀。每個老師傅手裏都有絕活捏著,如果沒有合適的傳人,寧願帶到地底下。
“單老自然願意。”孫挺沒有說原因,董明也沒有具體去問,願意就行了。
“單老,今天怎麼樣?”孫挺對單老很是客氣。
單老聞言半眯著眼,看了一會兒之後,從搖椅上慢慢的坐起來,然後站到一邊,對孫挺和董明兩個人恭恭敬敬的行禮。
禮數做到了之後,他又慢慢的躺了下去,有氣無力的說道:“還那樣。”
“這邊主要做農具,鐵製農具。當然用的都不是什麼好鐵,昨晚之後會送到木廠那邊,加上木製的把手,方便百姓事使用。也會做一些廚具,都是上好的廚具。咱們這的鐵鍋和菜刀,老百姓隻要仔細點用,傳個兩三代沒有問題。”孫挺很是驕傲:“這都是單老的手藝好。”
說得很熱鬧,但是董明隻關心一件事:“產量如何?”
“估計兩三年內就能滿足司隸的使用需求。”孫挺不用問就知道董明問的是農具的產量。
這一點師徒二人算是心意相通了。畢竟鐵製農具的普及,對農業生產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雖然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鐵犁牛耕了。但是出現和普及是兩個概念,直到現在,整個司隸地區還有不少百姓用的是木製甚至骨製的農具。本來有銅製的,但是眼下銅就是錢,不少銅製的農具都被熔了鑄錢。
至於其他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鐵製農具更是個稀罕物件。一來南方不發達,二來這些年天下不太平,天災**,兵禍連結,生產跟不上消耗。
倒是幾個富庶的州府還算不錯,至少有幾成的百姓擁有鐵製的農具。但也沒有達到普及的地步。可以直白的說,鐵製農具如果可以普及的話,農業生產效率會比現在提高一倍。
這是個大家都關心的事情。
董明聽著點點嘔吐,然後道:“還得擴大規模,不要擔心虧錢,先生產出來,賣不出就租給百姓使用,象征性的收一些租金就行了。虧本了,朝廷會給廠裏補貼的。”
“學生記下了。”孫挺點點頭。
接下來又看了小商品、防治和成衣三個廠子。董明都給了一些具體的意見,孫挺都一一記下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孫挺對董明越來越佩服了。之前隻覺得董明是一個引領者,沒想到在具體的實務上也能有這麼多絕妙的想法,每一個都讓他大開眼界。
都看完了之後,董明又對孫挺說道:“成衣廠這邊多招一些人手。明年的時候,為師會在朝廷上提請給建設兵團換裝,到時候會把衣服的設計圖紙給你們送來。保底得做十萬套。”
孫挺聞言高興地不得了,一項麵癱的臉上,難得出現了激動地紅暈:“真是太謝謝老師了!”
說實話,自從這個產業區做起來之後,孫挺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困難過。一開始都沒有遇到麻煩,但是到了最後,在產品銷售環節他麻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