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身後留名(2 / 2)

朱珠解散了女兵隊,自回到神仙穀竹林之中,終生未嫁,終老於此……

佗靈自僮俊死後,傷心欲絕,自此染病,不加自救,抑鬱而終於道君山上。鄉民自把她的屍體,與僮俊葬作一處。

劉熊與茜茜,歸隱山中,世人不知所在……

而那李少武,自僮俊死後,自領手下幾十人,投靠了清廷。名義上,清廷給了他一個不大不小的官職。然而此後不久,也自莫名其妙,被鄉中“暴徒”,給當街殺死了。凶手在逃,不知所蹤。據言,是被那清人,暗下的殺手,給殺害了。

此後不久,天塢申為僮俊等人立廟。然而官府不允,自道僮俊等的民團,為反清暴徒,不得立廟追念。

直到乾隆年間,道君山虎患橫行。常有獵戶,被虎所傷。官府自派衙役,前去清除虎患,然而幾次三翻,皆都無功而返。隻好下令,曉喻鄉人,不得私自上山,以免遭惡虎傷害性命。

恰有雲遊道士,自來向縣官大人申言,說是這道君山,乃是僮俊等民團之人,橫死之地。道是強人身死為厲,怨氣不消,因化作惡虎傷人。必要為其申以立廟,則虎患自絕。

縣官采信了道士的話,自命小塘鄉民,在道君山上,為僮俊立下廟宇一座,命名僮俊廟。

自此,道君山虎患,果然不複再出現……

自有人見過那道士其人,雖然滿臉胡須。然而身形口音,卻極像廖庭織其人。直等僮俊廟落成,那道士自此雲遊而去。竟不複有人知道他的行蹤。自有人說,曾見他自往肇慶方向去了……

嘉慶年間,鄉人自行修繕僮俊廟,更名僮俊王廟。年年香火不絕,異常靈驗。自有南寧府各郡縣百姓,遠道而來,敬香祭拜。逢道君山僮俊王廟會,自有鄉人征集各家米糧,熬製萬家粥,以供前來祭拜人眾食用,以效僮俊當年放糧施粥之義舉,以慰天塢村教場民團之忠骨長存。

另有小塘鄉鄉民,紮得火龍一對。於每年廟會之上,豆稔花開之時,於道君山,點起煙花火炮,舞起火龍,以應僮俊身死之時,火龍升天之象。

僮俊民團之義舉,鄉人自此爭相傳頌。逢廟會之時,正是豆稔花開之際。漫山遍野,紅白相間的豆稔花,爭相鬥鮮,鄉人皆道,這乃是僮俊鮮血所染……

據傳,至民國時候,自有小塘鄉人,於邕江中撒網捕漁。竟打撈得一柄長刀,獻與官府。官府派人遍訪鄉間,道是僮俊當初所持刀器。因而詳問其事,鄉村老者,口口相傳,自把僮俊民團事跡,報與官家知道。

官家因把僮俊等人的事跡,收集入冊。此後編入當地縣誌及府誌中,以備後人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