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剛剛好!(1 / 2)

“之所以會引起內部的爭論,是因為死者端木衍本人。端木衍是年三十歲,不,應該是二十九歲。因為十一月二十四日,才是他年滿三十歲的生日。端木衍死前已患有淋巴癌,據其主治醫師的樂觀估計,他最多還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所以,這便牽扯出了本案的第二個疑點,誰會去殺死一個時日無多的瀕死之人?

除了他自己!

這也是我當時的觀點,但反駁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就是我們在現場沒有發現任何的、哪怕是疑似的凶器!我們嚐試了各種死者手持弩箭射殺自己的可能,但都因為缺少必要的條件而被否決了。借助輔助工具雖然理論上成立,而且我們也在現場找到了兩處疑似外力支點的痕跡,但最後同樣也被否決了。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沒有發現凶器!

這裏我有必要介紹一下這根弩箭,這種圓錐狀無尾短矢,俗稱獵兔矢。據傳是在十八世紀中期,由當時殖民印度郭爾喀地區的英國人帶回歐洲的。之後與扁頭矢、三棱矢、飛翅矢等不同種類的無尾羽矢箭,成為貴族狩獵時常用的一種弩箭。但其機括原理,還是源自於我國古代的隋唐時期。

現在這種弩箭一直未被列為競技類的比賽項目,原因便是缺點明顯:精度低、射程短、難掌握等。但優點也有不少,易攜帶、可折疊、可連發。其中折疊功能是後工業時代的改良設計,在目前歐洲的貴族圈子中依舊很流行。我們分析了當時最先進的改良版本,最後確定其有效射程不到三十米。

實驗時我們對實際有效射程的界定,采用的衡量標準是自行設定的:既穿透豬肉的附骨肌肉組織三公分。所以屍檢後我們估算,現場的實際射擊距離在八到十米之間。而這個距離之內,我們在現場發現了一處可以作為支點的固定物,冷卻機組水塔。並且在其固定支架上,發現了兩處疑似固定時留下的摩擦痕跡。

但這一切都無法作為證明死者存在自殺可能的證據,還是那個根本原因---沒有發現凶器。不過在此我倒是對宋立成案的細節有個推測,那個女性殺手之所以能將經驗豐富的男性殺手逼退,這把能連發的手弩,應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能查到的公開資料顯示,改良版的折疊手弩,單擊後重新上弦的速度不到一秒。弦距隻有十八公分,全部外展也不足二十二公分。而且重量很輕,空弦狀態隻有一點三六公斤。女殺手能夠悄無聲息的潛入現場並進行抵近射擊,身手好是其一,手弩的輕便、易攜帶,也是一個重要環節。

再回端木衍的案子,我們在後續的調查中發現,端木衍本人,便是這起疑似凶殺案件的第三個疑點!

端木衍的家族有惡性腫瘤遺傳史,且近代的發病時間還在不斷提前。端木衍大學時期留學英國,主修近代建築學,除喜好攀岩外再無其他業餘愛好。

二零一一年,端木衍的父親去世,尚未完成學業的端木衍遂回國定居。次年,其母也因意外離世。二零一二年十月,端木衍進入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就職,直至一五年六月發病後辭職。

其後端木衍回到本市腫瘤醫院就醫,並意外死亡。這期間發生了幾個違背常理的細節,我們姑且稱之為疑點吧?首先,端木衍在滬市設計院屬於高聘人才,享有全麵的醫療保障。且滬市的醫療水平要遠遠高於本市,但端木衍卻主動推卻了一切的優待條件。其次端木衍回到本市後沒有第一時間就醫,而是在自行變賣名下的所有財產之後,聯係律師安排自己的後事。

案發後我們聯係了他的律師焦自華,據焦律師講,端木衍沒有婚配,而且也再無其他直係親屬幫其料理後事。所以端木衍將其中的一部分財產,提前支付了自己的喪葬費用。而另一部分財產則是以基金委托的方式,對其家族墓地進行修葺和照料,時效五十年。所以我們據此推斷,端木衍其實是在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後,便已經決定接受現實,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