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文帝下詔,厚葬神鳳軍校尉衛展,並在荊水邊舉行了盛大的祭祀,為戰死江陵城的一萬神鳳軍將士招魂。
“魂歸來兮,東方不可以拖些。”
“魂歸來兮,將士英靈歸故土。”
江陵一戰,西楚神鳳軍自校尉衛展以下戰死一萬,神鳳軍虎須營戰死一百餘。
後漢軍退出江陵城後,退守至房縣一線,並在芒山設立關卡要塞,阻擋西楚軍北進。
桑梓和雷澤一線,景虎所率領的三萬西楚軍與劉先霸所率領的五萬後漢軍在桑梓邊境形成對峙局麵。
值此,淩州三分之二的疆土被西楚占領。
對此,江左的大周朝堂隻下了兩道聖旨。
一道聖旨嚴令駐守廣陵江一線的軍隊嚴守江防。
一道聖旨追封與淩州城共存亡的郡守楊虎為忠勇侯。
西川書院和滄浪書院的先生學子們倒是寫了很多篇義憤填膺的討伐文章,痛斥了西楚和漢國的強盜行為,最後頌揚了大周王朝的寬宏大氣度,並宣稱大周終究會以仁義感化這些蠻夷強盜的。
而那場慘烈的大戰,在後世的史書中,也隻留下一句話的記述:西楚軍壯烈,江陵城為漢軍所占。
呼延讚布置好芒山一線防務,奉旨回京,卻在半路接到一個消息和一道新的聖旨。
漢國大業城。
漢國皇帝劉元海駕崩,皇太子和即位,耀王聰率大軍攻入武威門,殺了新帝,在親信的擁護下,登基為帝,成為新的後漢皇帝。
新帝劉聰登基後,連下兩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大赦下,眾臣工各安原位,各司其職,凡是廢帝舊臣一律安才量能,入新朝聽用。
第二道聖旨,著右衛大將軍呼延讚所率兵馬就地駐守,呼延讚一人進京麵聖。
當初,劉元海生有五子,長子和,次子聰,三子宏,四子睿,五子盛。
五子中,唯有次子聰,聰悟好學,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十五歲學習擊刺,猿臂善射,能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其餘四個兒子資質平庸,無特出表現。
劉元海最喜歡次子劉聰,本想立聰為太子,繼承大統。但在朝臣和皇後以“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堅持下,無奈隻好立平庸的長子和為皇太子。
封次子劉聰為耀王,加大司馬大將軍。
漢國新帝連下兩道聖旨後,風浪飄搖的漢國朝堂漸漸平息,終日惶惶的大臣們也都安心下來,一切都恢複了正常。
羅浮宮上清台
洞元真人和幾位羅浮宮重要人物正在商議。
“陳仙元,我羅浮宮為什麼要去摻合人間之事?”和陳仙元同輩的長青真人道。
“為何?那我們這些所謂的真人又是為了什麼修道?”
陳仙元哼了一聲,然後自顧自的喝著酒。
坐在正位上的洞元真人,一直看著眾人,沒有做聲。
羅浮山七峰十二宮,今七峰的首座齊聚上清台,原因是因為陳仙元提出了“讓羅浮宮眾弟子下山曆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