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朱元璋便已經到暖閣,案牘上早已整整齊齊擺放好了三百多位貢士的策問答卷。
朱元璋剛到沒多久,太子和宋濂,李善長三個人便到了。
殿試的策問答卷本該有皇帝親自批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倦政,通常都會指派幾個內閣大臣和翰林學士閱卷,然後將較好的卷子呈遞給皇帝,皇帝隻需擬定狀元、榜眼和探花即可,至於後麵的二甲和三甲考生,便會有大臣給出排名。
相比於後世之君,朱元璋精力旺盛,國家的這種掄才大典,必須掌控在自己手裏,所以這三百張貢士的卷子,朱元璋必須得一一過目。
對於自己的文化素養,朱元璋還是心中有數的,所以才把宋濂和李善長叫過來做自己的顧問。
太監們早已經磨好了朱砂,隻等著皇帝開始閱卷。
朱元璋提起朱砂筆,便把朱標叫到了身前,道:“標兒,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最重要的是人才,而殿試正是選才的最後一道關卡,你可要千萬重視起來,不可有絲毫的疏忽。”
朱標將來是要接替朕成為大明的皇帝的,本著這個想法,朱元璋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以教育朱標的機會。
“你們兩個也別閑著,也幫朕看一看。”朱元璋隨便抽了一些卷子,讓太監遞給了李善長和宋濂他們。
當然,隻是讓他們過過眼,提提意見,最終拿主意的仍然還是朱元璋本人。
會試的考試範圍和考試題目,早就是確定了的,甚至連答案都是標準答案,同樣的讀書人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大。
到了殿試,那可是皇帝親自出題,而且問題都是當下的時政問題,又沒有標準答案可尋,這就導致題目五花八門。
有些家境優越的考生,平時兩耳不聞下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連災民都沒有見過,更別去談賑災了,但又不能空著,隻能從四書五經中節選一段,然後便開始大談特談,粗一看洋洋灑灑幾千字,但實際內容一點都沒有。
看了幾份之後,朱元璋終於忍無可忍,將朱筆一摔,罵道:“這群書生,寫得是一套什麼東西啊,滿篇的大話空話,一丁點有用的都沒有,讓他們談賑災,竟然談到了道上麵。”
朱標撿起朱筆,寬慰道:“父皇,您多看幾封,肯定會有令你滿意的答卷的。”
朱元璋眼眸一抬,看了眼朱標,問道:“臨濠府張順的卷子在哪?朕要看看。”
殿試的答卷,是不用糊名的,因為閱卷的人是皇帝自己,壓根就不會存在什麼徇私舞弊的問題。
“啟稟陛下,張順的試卷在微臣這裏。”宋濂剛剛看過張順的卷子,並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宦官心翼翼地將文章轉呈給朱元璋。
“陛下,張順此文言之無物,滿篇都是冰冷的數字,毫無人情可言。並且此文,行文粗陋,毫無才情可言,微臣認為是下等文。”
看來,張順策問的答卷給宋濂留下的印象並不怎麼樣啊,但這就有些難為張順了,誰做應用題能夠做出花來啊。
“陛下,微臣倒覺得宋大人有失偏頗,北方士子大多忠厚耿直,行文自然比不上南方士子的辭藻華麗,但也並不像宋大人得這般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