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平局(1 / 2)

朱元璋也有些吃驚,李敬忠竟然在最後的關頭派出了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難道是國子監人才凋零,還是這個少年的學問做得很好。

到底是什麼原因,一試便知了,朱元璋想要把問題出的難一些,沉思了一會兒,終於在禮記中想到一句話。

“這樣吧,就以下麵的這句話為題目吧,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

劉璉對這句話很熟悉,便率先開答了,先是談了孟子的經典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後又講了朱熹對這句話的解釋。和陳亮一樣,陳述如同八股文一樣固定,不愧是讀書人啊。

方孝孺筆直地站在劉璉對麵,聽到精彩處不停地點頭,於此同時內心也準備了一套如何反駁劉璉的話術。

劉璉也不是吃素的,這段時間湯山書院的教學生活,著實培養他隨機應變的能力,因為他總會時不時地被學生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兩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一炷香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還未分出勝負,甚至連勝利的平傾向哪一方都無從得知。

太子朱標很久沒有聽這麼精彩的辯論了,目不轉睛地望著他們兩個人,認真地傾聽辯論。

朱棡跟著宋濂學過一段時間的古文,所以還是能夠聽明白其中的一些東西的。至於朱棣,則是跟劉牧一個樣子,頭大如鬥,完全不知道劉璉跟方孝孺在什麼。

朱元璋也是聽得興起,隻不過會時不時地皺起眉毛,因為這兩人時不時地會引用一些孟子的語錄,尤其是孟子的那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讓朱元璋很是反感。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就受到了曆代帝王的重視,這麼好用的統治下的理論,哪個君王能不動心呢?朱元璋也不例外。

儒家學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尤其是經過宋朝理學的解讀之後,已經跟當初的儒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明朝已經徹底地淪為了帝王的統治工具,就算這樣,朱元璋還是放心不下,打算將儒學當中的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言論給刪掉,首當其衝的就是孟子的“民貴君輕”。

朱元璋的一舉一動都被劉牧看在了眼裏,他也猜出了為什麼朱元璋會麵露不悅,不禁為場上的兩個士子感到一絲擔憂。

就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跟李世民還是有不少差距的,畢竟後者可是經常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掛在嘴邊的人。

“好了好了,今你們的比試就到此為止吧。”朱元璋及時叫停了兩位,兩人越越離譜,已經離朱元璋的初心越來越遠了,他已經沒有興趣聽下去了。

朱標還是意猶未盡,不解地看了眼父皇,問道:“父皇,這還沒分出勝負呢?”

“兩人在儒學的見識上,平分秋色,朕以為,兩人算是交了個平手吧。”朱元璋端起身旁的一杯清茶。

劉牧鬆了一口氣,看來一切都在按照自己設想進行啊,最後還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朱元璋放下了茶杯,淡淡地道:“但方孝孺年紀比劉璉要,朕以為獲勝的應該是方孝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