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曆正元十六年,周失其鹿,下共逐之。
十八諸侯國經過一百年的春秋大戰。
開始不斷地兼並,滅亡。
一百年後,七國並立。
分別是楚,秦,漢,蜀,越,韓,扶桑以及草原大帳西涼。
史稱戰國七雄。
其中蜀國臣服於楚,韓國依附於扶桑。
往後一百年裏,各國互有摩擦,卻沒了大的戰事。
一直到秦大曆二十四年,大楚軍憑借絕對的兵力優勢,大舉入侵秦國。
意欲滅秦。
不料此時的秦國雖整體國力不如西楚,奈何卻像開掛一樣人才輩出。
征字頭的四位大將軍,其中有三位在秦楚大戰之前,都是聲名不顯的軍卒校尉。
這其中,尤以征北大將軍陳荼為例。
大曆二十五年秋,秦楚大戰關鍵時刻,秦國北路大將軍陳荼,率親衛黑騎軍,繞開長平主戰場,一路長途奔襲一千八百裏,三晝夜連下七道關隘,直逼大楚陪都汴梁。
楚國門戶洞開,舉國震驚。
楚師回援途中,唐王李錚率軍一路掩殺,於萬軍中取楚國太師褚遂良首級。楚軍軍心大喪,大敗而歸,一路逃亡殆盡,至汴梁城下之時已是十不存一。
陳荼與唐王兩麵夾擊,西楚自太師褚遂良以下,步騎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奈何秦軍雖逼敵國陪都城下,但經年征戰,人疲馬乏,加上器械不足,已是無力攻城。
事後,西楚皇帝項煜。
一度發派十二路金牌特使,赴長安談判,最終得以割地求和。
秦楚邊境線秦國東進八百裏,南移一千二百裏。
大楚失去了西部三郡,南部十二郡。
大曆三十年,秦國三王之亂,陳荼率定北軍輕騎五千,南下勤王,血戰三日,救出被圍困於三原縣的唐王,合兵一處,解救長安。
大曆三十一年,秦帝李淵駕崩。太子李建成即位。
史稱鳳元年。
鳳元年冬,有大星墜於北地。
次年征北大將軍,陳荼舊疾複發,於當年正月初三甍。
鳳二年,二月二,龍抬頭。
皇帝李建成於宮中被刺,帝都大亂,掌管帝國禁軍千牛衛的大將軍濮王李戢高舉清君側的大旗,夜襲長安。
史稱帝都血夜。
帝都定北侯陳氏一門卷入戰亂。
帝都血夜中,定北侯府老少男丁盡出,披甲執槊,背靠皇城,扼守朱雀大街。
牽製了大量叛軍。給其餘平叛的禁軍爭取了寶貴的集結時間。
前路受阻,毫無寸進的叛軍絕望之際,轉頭全力攻打陳侯府欲挾持人質突圍。
金吾衛大將皇甫堪澄率兵馳援。
不料尚書台以皇城安危為首要,拒絕發放兵符。皇甫將軍雖帶親部抗命出擊,但終究救援不及。
定北侯府破,府中婦孺皆披掛,以身殉國。
獨留繈褓中的世子。
三日平叛事後,黑騎軍參謀長魏無忌,率殘餘黑騎將三十二人,猛攻丞相府,丞相四子,殺一子,廢一子。
事後,不等事變平定,魏無忌以及剩餘黑騎就被時任監國親王的李諍發配駐守大楚北地邊境,無詔不得回朝
繈褓之子,被魏無忌等人以名正言順為由帶到北地,入主大將軍府。
北部軍事由魏無忌實際掌管。
鳳二年,三月十七日。經帝國太後推舉,大廷議。
唐王李錚登基稱帝。
次年改元元。
李錚,登基以後。
並沒有對朝堂和邊防大肆清洗,隻是任命替換了皇城司和監察院的主官,其餘人等基本沒什麼太大的變化。
帝都血夜中的叛軍千牛衛被剝奪營號。除叛軍首領李戢以及一部分首惡被明正典刑斬首之外,其餘的多數手頭沒沾血的將士,隻是被罷官免職,發配流徙。
丞相白落提平叛有功,加封越國公,太子太保。
已故定北侯,追封燕王。
其餘有功將士,各有封賞
經過十年的勵精圖治,秦國整體國計民生大幅度上漲。
周邊國家除西涼,大楚之外盡皆變得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