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你自己(1 / 1)

一位朋友固執地認為人群大多庸俗,脫離人群是擺脫庸俗的最有效方式。大學開學短短兩周,同學們就迅速組成了各自的團體,隻有他還獨自一人,當然,他樂在其中。

確實,正如周國平先生所:“人在群體中,往往不是作為自己活著,而是受到群體的環境、輿論、習俗、身份支配,作為他人眼中的一個角色活著。”群體會盡可能地壓抑人的個性,使每個人都合乎規範。

比如,你周圍的大多數人認定隻有一個人擁有一份穩定且高收入的工作,還要有房子、車子,才是一個成功的人,那麼,你周圍的人便會不自覺地比較,並要求自己或是親近的人朝著那個方向前進。一旦你露出了一點點不合群的傾向,便會遭受到群體的壓迫,受到周圍人的批評。而這些批評你的人也往往是你最親近的人,而且最令人無奈的是,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為你好”,你無法反駁,所以擺脫群體的規範便尤為艱難。

以我的朋友為例,他高中初畢業,選擇大學的專業時,他的第一誌願是曆史學,因為他時在機緣巧合之下,閱讀了大量有關曆史的書籍,對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希望報考曆史學,更深一步的學習。但最終的結果是他被金融專業錄取。他向我抱怨,他父母同事的子女大多在金融方麵工作,收入很高,而且周圍的人一致斷定,曆史專業畢業後很難就業,還沒有較高的工資,所以他被強迫更改了專業。他不得不活成他人希望的樣子。但是遵循自己的個性,成為真正的自己,獲得自己內心真正的歡樂,就不是一種成功嗎?

人的性要求我們合群,選擇孤獨便是選擇與性對抗,注定無比艱辛。跟隨社會的主流是最簡單的做法,個性卻需要我們付出最大的努力,失敗的風險也往往最大,同時你還要抵抗來自群體的規範壓力,輿論的批評。所以我們通常選擇遵循群體的規範,循規蹈矩不敢有絲毫逾越。但是一味的合群,便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我,一生都在為活成別人希望的樣子而努力,永遠也不會知曉自己生命真正的需要。可是我們卻應該知道,我們隻能擁有一次生命、一次人生,一旦虛度了,就再也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這一生隻為了別人而活,真的就甘心嗎?

但也不必極端,認定隻要脫離群體,便可以脫離庸俗,可以為自己而活,成為我們自己。人永遠是群體生物,合群是我們的性,脫離群體更多的是遊走在群體的邊緣,獲得一種寵辱不驚的態度,可以抵抗來自群體的規範,來自輿論的批評。適當的脫離群體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可以更好的集中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在獨屬於自己的時間裏安靜地思考,獲得寧靜,尋找真正的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

所以沒必要憤世嫉俗,我們隻需要懂得自己的獨特,找到自己真正的歡樂,成為真正的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