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元和十三年臘月,戌時
時間已經快到年,長安城內外,有人早早貼了對聯,有人在夜色中燃起鞭炮,放起煙火。
整個長安城裏,一片祥和喜慶氣氛。
就在這濃濃夜色,就在這鞭炮,煙火熱鬧聲中。一行四人走在這濃烈喜慶氣氛中。
頭裏走的是一個身穿綠色官袍,頭戴對折官員巾的中年人,此人名叫楊不疑,是唐朝欽監監正,身旁邊跟隨著的三個人,都是他的仆從。
色已經有點晚,但是路上並不黑,一個老家人,手提一隻黃色燈籠,走在他的最側。
節日裏的長安好不熱鬧,楊不疑走在城中,邊走邊欣賞這長安城內過節景象,心情也大好,問身邊老家人,“楊峰啊,今晚上長安城內好熱鬧啊。”
被稱為楊峰的,正是手提燈籠的老家人,他見老爺問自己,回答道,“秉老爺,這是臨近春節,長安城內百姓為過節,家家熱鬧中。”
楊不疑不無感慨道,“時下剛剛平定三藩,長安城內很久沒有這樣熱鬧了。”
一行三人無話,轉街角,過長街,不大一會兒,就到了一處山下,這山名為雞公山,這山,高不過十數丈,但方圓足有二三裏見方,就那麼一個孤零零山丘,坐落在長安城內。
來到山下,但見山腳下一排石頭階梯直上山頂,山腳下插著一塊牌匾預示這個地方屬於朝廷領地,山下石階有人把守,普通人員不得入內,上寫三個大字——欽監。
楊不疑領著隨從,跟把守的人打著招呼,上了石階,老家人楊峰提著燈籠,身邊侍從叫老爺心台階。
到了山頂,山頂上八間瓦房首尾相連,構成一個八卦形狀的瓦房,每個麵南背北的瓦房上麵,都分別掛著自己牌匾,上麵寫著,文科、漏刻科、回回科、曆科。
楊不疑與幾個隨從家人走進文科,屋子裏幾個當班吏給楊不疑施禮,楊不疑跟他們一一點頭。
環顧一周屋內,除了今晚當班的吏不見今晚當班的欽監副監,張口就問,“今晚值守,怎麼不見範石遂?難道這廝不上班?”
屋內一個吏答道,“秉大人,範石遂是今晚當班,他來得早,正在占星台觀星。”
楊不疑一笑,自己錯怪手下了,範石遂,浙江錢塘人,元和十年有人引薦,做了這欽監漏刻博士。為人謙虛,謹慎,因為占星極準,僅用三年,做了這欽監副監。
楊不疑換下官服,披了件棉袍,就步出文科,他挺想看看這欽監副監,範石遂在做什麼,走進八間房合圍的八卦形當中。
但在這八間瓦房正中,有個圓形露台,那露台由青色地磚鋪就,這露台也有個名稱,名叫占星台。
占星台上正中分別擺放兩台儀器,東邊的儀器上,有四條龍環顧幾個大環,此儀器有名,名為渾地動儀。占星台西邊,有一儀器,名為日晷。
都是文學早期不可或缺儀器。
在這占星台,東邊,站著一個身穿綠色官袍,頭戴烏紗的官,正手拿羅盤,望著上的群星,尋星。此人正是欽監副監——範石遂。因為觀星太過認真,楊不疑在幾名吏陪伴下走過來,他絲毫沒有察覺。
楊不疑身邊吏見範石遂沒有回頭,輕嗽一聲。
範石遂此刻正在觀星,聽人咳嗽,這才回頭,見是官長,急忙躬身施禮,“監正大人晚上好。”
楊不疑抱拳回禮,答道,“時間不過戌時,範賢弟就已經早早來到,想不到比我這個監正來的還早。”
範石遂言道,“監正大人玩笑,監正大人當班,到此占星,我這個副監怎好不早點來到。”
月高,星朗,上繁星閃爍。
時值隆冬,欽監吏見兩位大人沒有進屋子的意思,有人在兩人身邊升起炭火。
時逢年關下的長安,到處都是璀璨煙火,炮竹聲聲。眼望山下這節日氛圍中的長安,楊不疑沒有絲毫觀星意思,倒是看著山下富庶長安,心有所感,開言道,“這年關歲尾,上群星璀璨,地上長安城內好不熱鬧,自從憲宗皇帝平定三藩,長安城內很久沒見到這樣景象了。”
範石遂看了看山下這長安城,燈火輝煌,到處都是一派過節氣氛,附和道,“是啊,自從吾皇,憲宗皇帝平定劉辟、李琦,吳元濟三藩以來,長安城內很久沒有這樣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