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9月1日的時候,銘基的新品發布會已經搶先於華音新品發布了,和國外官網同步,發售的新品無論從定位和價格都和華音的產品對標,尤其是在價格上麵,三款mp3分別售價499元699元899元,三款都是一個模樣,區別在於499元的那款采用的是工程塑料外殼,另外在內存上麵也縮水了,隻有2GB。售價699元和899元的款都是用的金屬材質外殼,支持不同格式的視頻播放,兩者的區別在於內存和電池容量。頂配的899元對標2號即將發布的iMusicV4GB版本,不過銘基的產品容量是8GB。銘基采取的是低於成本的價格發售,試圖用價格戰搞垮華音。
趙銘晚上睡覺之前在網上搜索到了上述信息,發布的這一全國70多個城市一百多家門店就已經開始預售,和華音采取的模式一樣,另外合作的經銷商可以是五花八門,對方不是不知道這種廣撒網的缺點,但是在巨大的銷量和利潤麵前,就是銘基這樣的公司,也是不能免俗。
趙銘知道對方低於成本價銷售的貓膩在哪裏,畢竟一塊8GB的閃存,價值就接近500元(當然和華音這種擁有自己的閃存工廠沒法比,光閃存這一塊,華音就可以比競爭品牌節約兩百元的成本),再加上液晶屏幕,電池,外殼,主板,充電器數據線的成本,估計最起碼一千出頭,但是銘基就是敢把價格定在899,貓膩在哪裏?顯然就在數量分配上麵,趙銘估計銘基公司會把至少90%的貨放在第三方渠道銷售,最多不會超過10%的貨放在專賣店讓客戶預約。這樣第三方合作渠道上90%以上的貨加價哪怕是100元,那麼官方公布的899的價格,在後期加單生產之前,就能夠完全抵消低價策略帶來的劣勢。
這種銷售策略趙銘在後世那個時空已經被用的爛了,這種套路產生的缺點趙銘心知肚明,那就是黃牛的泛濫和產品做工質量的下降,永遠不要低估廠商追求利潤的決心,要知道一個產品,BOM成本和量產之後的成本完全就是兩碼事。首發通過預約先回籠一部分資金,資金一部分給生產商定製下一批貨,一部分用於公司……如此循環,直到這個產品的神生命周期到了為止。好處顯而易見,但是缺點也是讓人深惡痛絕,因為能夠原價(發布價)拿到產品的消費者永遠都是鳳毛麟角,而絕大多數都被黃牛收入囊中,甚至有時候,黃牛就是品牌商本身,這個時代還沒有購物平台電商,但是隨著購買渠道越來越多,遲早會被品牌商利用起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品牌發布了市麵上平均銷售價格在1200元硬件成本在1100元左右的配置的產品,然後官方宣布999元預售,首批發貨量100萬台,那麼從成本上來,也許成本應該是1100*元,也就是11億。但是總共100萬台的手機,也許給官方原價預定的渠道是10萬台,剩下的90萬台通過第三方渠道加價200-300元銷售出去,同時送一些東西比如不值錢的貼膜手機殼之類的贈品,這樣的話,回籠的資金就應該是999*+1199*=(元),除去成本,利潤大概有7900萬元。如果第三方渠道售價按照1299每台來銷售的話,這批貨消化完,利潤應該是999*+1299*-=(元),1.69億的利潤。
如果心黑一些的品牌商,直接給原價渠道隻有台,那麼這裏麵的利潤,起碼就會接近兩個億,第三方定價高的,甚至可以達到三個億。當然這隻是一個簡單的計算,成本還應該更高一些,比如物流費用,人工費用,前期宣傳策劃費用等等,但是這個費用在動輒上億的利潤麵前,算個毛啊?至於售後?售後外包給第三方認證機構,認證能賺一筆錢,然後售後拿配件又能賺一筆錢,如果售後政策更加苛刻一些,賺的還要多,簡單的發指。
華音新品發布會定在每年的9月2日,從第三代iMusic開始,華音新品發布就在TalkTalk上進行圖文直播,這是華音和TalkTalk達成的一項合作,另外,TalkTalk那邊已經在洽談入股華音音樂網站的事情,趙銘一直沒有鬆口,他在等最佳時機。
就在趙銘靜靜等待時機的時候,歐洲的夜色也開始變得深沉,這個時間還是在傍晚,一個身材勻稱的男孩子看著空,他喃喃的道:“我的時機在什麼時候呢?”猶豫了再三之後,還是把手中的電話撥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