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在軍事領域,華夏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軍事潛力上麵絕對是不可估量的,且不現有的數量龐大的現役,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預備役,加上軍工企業改製來的民企,這些都可以轉化為戰爭潛力。已經有了一個穩定戰略環境的華夏,還會害怕那些島上麵的爭端,一些領土上麵的爭執,又或者是內部所謂的不穩定因素嗎?真要有什麼事情,軍隊推過去就是了,要個法?這是內政,你BB個啥?你要因為這些事情指責華夏,那我拿巴拿馬,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亞,愛爾蘭,北非後還有中東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來事好了,大家半斤八兩,而且你們的問題嚴重了何止十倍百倍。
如果對方拿科學技術方麵做文章,試圖用封鎖製裁來進行各種陰謀,那就更簡單了,出口轉內銷,短時間看我們可能吃虧一些,可是實際上對方吃虧更大,遠不止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程度了,要知道目前製造行業可是掌握在國內的,隨著國家發展的深入,世界工廠的美稱可不是的,而是實實在在的,齊全的工業體係,即使對方撤資撤廠,我們也有能力在稍微落後的基礎上麵,奮起直追,不用幾年,對方就要抓狂了,以GPS為例,早期的時候,美國一顆GPS芯片賣一千美元,現在呢?十塊錢人民幣都不見有人要。歐美國家最注重的就是利益,用短時間的利益來透支未來的利益,用高昂的人力成本來透支未來的潛力,這是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不會做出的事情。”
喬進之在趙銘開口之後就陷入了沉思,對於他來,很多事情都是在那個時空看不透的,一下子就想明白了,為什麼國家要大力發展海軍,要護航亞丁灣,要擁有自己的航母,要建立自己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不就是因為在整個布局中,這是重要的一環,打破封鎖的一環?同樣,對於周邊環境來,一旦我們北方的那個盟友在經濟上麵出現了波折,我們和某個東南方向的鄰國之間就會有邊境摩擦?因為有了摩擦才能迫使對方那個號稱世界上最強的地區性大國大量進口性價比足夠的戰爭裝備,比如坦克,比如飛機……這一招屢試不爽,因為這個地區性大國沒有自己的完善的軍工體係,沒有足夠的戰爭資源儲備,要打仗?你拿什麼來打?更別那些海島國了,一支護航艦隊就可以讓對方經濟倒退幾年十幾年。我們造那麼多海島幹什麼?不就是為了擁有一個個不沉的航母和基地麼?
至於科技領域,在喬進之來的那個時空,整個國家戰略環境已經形成了,在國內各種技術的引進以及自我研發已經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可以世界上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分門別類完全的話,也隻有自己這個國家,號稱科技最發達的美國,在很多領域上麵也隻有研究而沒有轉為實用和民用,而這個轉化,恰恰是最需要時間,最需要他們去做卻做不到的,要做?那龐大的產業鏈怎麼建立?高昂的人力資源怎麼去消化?環境破壞如何去彌補?在歐美國家,他們可是一向提倡這些的,一旦政府決定做這些事情,到時候麵對的不僅僅國外的緊張局勢,還有國內的各種抗議和反對,很有可能就是焦頭爛額之下,不了了之。
戰爭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用一場戰爭能夠解決問題,那是對手弱的太多的基礎之上,可是如果對手是低一個層次的對手甚至是相近的一個對手?怎麼打?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也就隻能嘴上BB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