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的行業中,金萱投資的研究所,科技公司(軟件外包和開發),金融,貿易等行業,能不虧本就謝謝地了,好在一些人才還是留下來了,有些人看明白了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會輕易辭職的,金萱都不吝惜的給對方漲了工資,一些不安分的人,金萱也會下狠心送走對方。這些業務都是貼錢搞的,為了就是能夠維持現在的局麵,作為一個大家族,在各行各業中都有人才和建樹,她也隻是順勢而為,這麼做既照顧了族饒情緒,也通過渠道和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有了接觸,俗話的好,多一個人多一條路。
可是作為一個綜合性企業的掌舵人,她深知自己能力上的不足,而且在具體的業務上麵,她知道有很多存在疏漏的地方,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如何做到盡量去完善每個產業,是她和身邊那些職業經理人需要去考慮的事情,一時間思緒如潮,金萱知道自己有顧慮的地方太多了。
像滬上國際學校這樣的產業得到國內的配合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情,金萱在其他投資的行業中也得到了一些優待,她甚至不無惡意的覺得,是不是國人有那種軟骨頭的毛病,見到外國人就卑躬屈膝了,可是事實上看起來又不是,她接觸的幾個官員年紀都不大,很多人一看就是精明的角色,對於她投資的產業也非常熟悉,該提供便利的對方會毫不猶豫的提供,而一些涉及到根本的東西,對方也會毫不猶豫的爭取而不會妥協。
比如金萱在華夏北方某個省份投資的一家采礦企業,地方上麵承諾給她的就是基礎設施以及招工便利,其他的都要她自己去爭取,她本來看中那邊的條件之一是那裏有個冶金學院,她希望學院那邊每年能夠提供一定比例的專業人才進入到她的企業,結果地方上麵根本不同意,用對方的話這些人才都是要到建設國家的各行各業中去的,畢業生除非個人同意,其餘的人他們會統籌分配到華夏的很多地方。
這讓金萱非常不滿,按照她的理解,她開出更好的條件的話,這些人應該會選擇自己的企業而不是去那些條件更差環境更惡劣的地方,結果現實給了金萱狠狠的一巴掌,99%的畢業生都沒有接受她的邀請,就在金萱覺得自己如果沒有本地的人才渠道隻好撤資的時候,地方上的官員和學校的領導上門拜訪,他們提出了一個金萱想不到的方案:讓學校的老師不定期的參加到企業的作業中,而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保證至少半年和一定的比例在實習期間前來企業實習工作。
一箭“三”雕!金萱真不知道這些人腦子怎麼長的,就能夠想到這麼好的一個主意,事實情況就是如此,學生解決了實習問題,老師和學校得到了行業內的實際操作經驗,金萱的企業得到了人才,雖然是短暫的半年或者一年,但是,這對她的企業幫助也很大,尤其是每年都有新鮮的“血液”加入,可以這完全是一件好事情。
這樣的事情幾乎每次都能遇上,這讓金萱很是感慨,在傲慢的歐洲人躺在兩三百年的工業文明的功勞簿上睡大覺,享受先發展的福利的時候,來自遠東的那個古老國度已經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隻要投資進去,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金萱甚至可以預見,用不了多少年,那個國家的東部地區就會完全超過歐洲北美的平均水平,如果再給那邊幾十年的發展機遇,這個國家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她毫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