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戰事(1 / 2)

就在舉國歡慶一片祥和的新年當中,北境傳來了十萬緊急的戰報,北魏操精銳來犯,朝廷嘩然,皇上當即召諸大臣進攻議事。

這麼多年北魏對大宋的覬覦始終沒有停歇,在邊境更是動作不斷,可現在是新年之際,可這麼多年來似乎還從來沒有在新年的時候叫人不得消停。

或許是因為新年的時候大多放鬆了警惕;或許是因為代王回京北境少了得力的主將;或許是曹仁廣被誣陷北境暫時處於群龍無首的現狀叫北魏有了可乘之機,總之,在新年的喜悅氣氛勝濃之時,北境竟起硝煙。

多年的相對和平已經削弱了許多大臣的心性,打仗對他們來說就是要破壞自己的安樂窩,斷送自己的一世榮華,所以皇帝剛一開始詢問,底下的許多大臣都做出了驚恐的表現,唯恐這樣的大難落到自己的頭上,就連當朝宰相郭惟忠都對主戰持反對態度。

“臣以為,富國必在安穩,安穩必不求戰。如今我大宋雖然國事昌運百姓富足,可縱沒有貿然出兵毀壞社稷之理。況且北魏騷亂多年可並未有大的舉措,如今也未必不是蒙蔽色聽已取利好,並未有真戰之意。臣以為,可以派皇帝親信之人前往北境與之談判,則可不動一兵一卒消戰事與無形,實乃我大宋之幸事百姓之福祉。”

“臣雖然也讚成宰相所言不主張戰事,可北魏三十萬大軍陳兵我北境,如果說還是輕微的冒犯這等話就算哄騙七歲孩童都未必能夠相信,臣請皇上聖裁!”光祿大夫蕭儀慷慨陳詞後,站在第一排的太子臉色明顯的不對了,雖然剛剛九歲,可這樣的話他還是能聽出幾分弦外之音的。

“臣不同意宰相之言。北魏舉兵與否都不可掩藏它多年對我大宋的覬覦之心,狼子野心世人皆知。現在北魏更是貿然興兵,如果我大宋一味地妥協忍讓就會助長敵人的氣焰。北魏雖然號稱三十萬大軍壓境,可其中多少精銳多少粗劣我們也不難推算出一二。而我大宋現在兵強馬壯,倉廩富足,百萬大軍不敢言,四五十萬精銳部隊的征調還是在旦夕之間。但凡我大宋鐵騎踏過,別說是北魏,就算是天兵神將也不懼畏哉!”尹達側身邁出一步,雄武韜略,腦無勇謀,隻顧憑著膽大臉厚就敢放此厥詞,還對自己的滔滔不絕深感滿意。

盡管尹達對國情的估計過於樂觀,可他主戰的想法還是得到了皇上的認同,聽後也略微點了點頭。

“臣也以為應該對北魏出戰,這麼多年都手夠了這個賊國的窩囊氣了,陛下就應該趁此機會殺殺他們的威風!”車騎將軍竇然威滿臉的不服氣道。

“諸位愛卿,還有何意?”九五至尊眯起略顯渾濁的雙眼掃視堂下佇立百官。

其實,郭惟忠和尹達的意見就已經代表了兩個陣營。麵對任何一次外敵的進犯,國內無非兩種形式,一是主戰,一是主和,很慶幸,大宋的朝堂卻是言簡意賅,皇帝剛剛拋出的問題,兩大陣營立馬就形成,也算是少了一些位微言輕的小官兒的忐忑,不知道該表明哪種立場才好。如今他們隻要跟著自己支持的人站隊就可以了,就算有什麼意外惹怒了天威,至少還有官兒大的頂著,他們頂多也就算是各脅從。

“兒臣也以為應該對北魏出兵!”代王一身正氣,剛毅的眼神直視著皇上沒有一絲的躲閃,皇上沒有說話,隻是仍舊在朝堂之上的眾多大臣身上來回地逡巡。

有一個站在很顯眼位置上的人始終一言不發,這叫皇上有些百思不得其解,這個人就是逍遙王劉鈞,不是他沒有自己的主見,隻是他既不想和郭惟忠攪成一團,更不想和尹達為伍,所以,大家辯論了半晌,劉鈞都絲毫不發聲,似乎這裏的一切都和他沒有半分半毫的關係。

本來還很明朗的龍顏在一群大臣的辯論中失去了原有的平和,他盯著劉鈞看了好半晌,這個皇兄實在不給他麵子,任憑他把眼皮子看穿,劉鈞就是紋絲不動,不得已,皇上也隻好親自點名。

“逍遙王,你有何看法?”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逍遙王劉鈞是個隻知道修道養性的廢物王爺,可朝中的老陳無不對當年那場皇帝登基大典的血雨腥風記憶猶新,要不是眼前這個一天到晚隻知道迷糊瞌睡的逍遙王,當今的天子是不是眼前這位還真的不好說。時過境遷,好多人都忘記了當年的殘酷,可對皇上而言,他的這位皇兄從來就不是等閑之輩。

此刻皇上親自點名了,劉鈞也不能再裝聾作啞,他微微睜開了已經閉上的眼皮,舔了舔半晌沒有張開的嘴唇,雙手從插著的袖口當中抽了回來,一步三晃地走出隊列,拱了拱手道,“啟稟皇上,臣以為,此仗打與不打都可!”此話一出立馬引起了朝堂之上的哄笑,雖然他是皇上的哥哥,還是當今的逍遙王,可所有的同僚似乎都已經忘記了這也是叱吒官場的鐵血漢子,隻當他是不問事實的王爺,所以,此刻有人帶頭兒,一眾人等笑得是毫無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