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事項(1 / 1)

地名: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本文中起始的蘇州長洲縣吳山村為杜撰,其他地名均經過考證,雖然不如曆史學家那般嚴禁,至少也是八九不離十。

人名:虛構的人物都是作者取的名字,真實存在的人物按實名。

史實:本文是穿越文,曆史事跡肯定發生改變,發生的時間也會改變。穿越後的小蝴蝶扇出的微風會逐漸形成風暴,絕對不會完全沿著原來的曆史軌跡前行,其中的量變是作者推演的,是否符合邏輯請讀者自行判斷。

單位:本文初期采用宋製,後期采用公製,宋代的度量衡除了重量由宦官劉承規精心測試的比較準確,其他的都是亂七八糟的,例如尺寸裏麵有什麼宋尺、浙尺、淮尺、遼尺......不一而足,且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互不買賬,在本書中為避免麻煩,宋製與公製的換算參照《三到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和《夢溪筆談》,確定度量衡如下:

重量:一宋斤等於640克,一兩等於64克。

長度和麵積:一丈為十尺,一宋尺等於31.2厘米,一宋寸等於3.12厘米,一步約為1.5米,一宋畝等於0.87市畝。

容積:據宋代太府寺的記載來界定,一石(斛)等於十鬥,一鬥為十宋升,換算成今日的容積為700毫升,其重量按照《夢溪筆談》的記載為92.5宋斤,也就是118.4斤。

物價:書中有不少工農產品、住宅的描寫,涉及的物價基本參照程民生先生的大作《宋代物價研究》,其中有些物品的單價查不到史料,比如米價連續幾年都沒有記載,或者沒有列出的價格,這些隻能作合理推算,怎麼推算呢?

一是連續幾年沒有記載的,比如米價,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為8文/鬥,期間再無記載,一直到天聖八年(1030年)範仲淹才有記載,30文/鬥,那麼(30-8)÷(1030-1008)=1,平均每年上漲1文/鬥,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的糧價便是16文/鬥。

二是完全沒有記載的物價,本書以米價為基準結合現代價格計算,翻遍史書也找不到蔬菜的價格,我們以蔬菜為例做個推算,現今的米價大約為3元/斤,以後世蔬菜價格為基準表,算出比例,來計算宋代的單價。

比如菘菜(大白菜)後世為1.5元/斤,那麼相對米價其比值就是0.5,大中祥符九年的米價是1.6文/宋升,換算成重量大約為1.5文/斤,那麼菘菜就是0.75文/斤,三文錢就能購買四斤菘菜。

稱呼:本書講述的是北宋時代的故事,但書中一些稱呼還是作了改變,比如古代的皇子如果生母為妃嬪,則稱呼為姐姐,稱呼弟弟也是三哥、四哥之類,這些看著實在不適應,故稱謂上與現代極不相符的都作了相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