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弟此言,愚兄倒是深感欣慰,隻是這件事情,愚兄恐怕會讓賢弟失望呀!
雖賢弟的安排很是巧妙,但愚兄卻著實不能同意!我主孫權特下嚴令,命我堅守吳城,可如今吳城已失,縱使愚兄返回建業,恐怕也是難逃一刀之痛!
所以,與其被我主殺死,那倒不如讓愚兄死在你主劉備的時候!至少,愚兄也能夠得到個,忠臣的名聲!而對於賢弟你,則也不損顏麵!”
諸葛瑾的回答,倒是極為貼合他的風格。寧死不折腰,寧死不折節,這倒的確是有著賢者的風範。
隻是,如果諸葛亮任憑諸葛瑾去做這個決定的話,那方才他所對諸葛瑾做的勸,自然也就失去了效用。
而諸葛亮的保住諸葛瑾性命的心願,顯然也就無法實現。
故而,即便諸葛亮認為諸葛瑾的誌氣十分令人欽佩,但他卻並不願諸葛瑾,為了這份誌氣,而丟了性命!
所以,他對於諸葛瑾的勸,他並沒有因為諸葛瑾的回答,而有所放棄!
“兄長,對於你的誌氣,愚弟十分欽佩。並且,也頗為之而感到自豪!
或許在兄長看來,兄長此番作為乃是正義之舉,明智之事!但若是站在愚弟的角度上,兄長此番作為卻大有幾分不理智的姿態!
大丈夫既生在世間,那便應該有所作為。可如今兄長空有一番抱負,卻在那遭遇磨難之後一死了之!
如此作為,愚弟認為實在是令人有所不齒,並且世人也就會誤認為兄長,因畏懼困難,而選一死!
如此,兄長才真是讓愚弟,難以麵對世人,愧對下!”
諸葛亮把這句話得十分嚴重,就仿佛諸葛瑾一時那邊對不起所有人,無論是敵人還是自己所依附的勢力。
總之,就好像諸葛瑾的死亡,便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整體進程一般。
而就在諸葛亮完這句話後,諸葛瑾則是突然露出了一抹笑意。
在那笑容之中,諸葛瑾有著無奈有著歎息,他不知道該如何向諸葛亮這件事情。
甚至此時,他都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心思。孰不知,他倒也並不是真心求死,這是當前的局勢,確實已經不再允許他繼續活下去!
因為他是一個視尊嚴如性命,甚至還要遠超於性命的人,所以當這種有損尊嚴的事情,發生在他身邊的時候!
他便寧願是一死了之,那也不願成為了階下囚。
另外,處了這尊嚴一事之外,諸葛瑾則還有一個原因,令他無法做出這個決定!
並且,這被諸葛瑾所隱瞞的原因,還是這件事情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
而這個原因便是,此時諸葛亮正處在杜霍的麾下。
實際上,如果諸葛瑾能夠自行解決自己心裏的隔閡的話,那讓他投靠於杜霍,倒也並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隻是在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他則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前提,那就是在杜霍得陣營裏,絕對不能允許有諸葛亮的!
實際上正是因為諸葛亮,身處在杜霍軍營內的緣故,所以才直接導致諸葛瑾放棄了這一個選擇。
並且無論誰去勸,他也絕對不會去采取這個選擇,而至於這件事情為什麼他會做的如此決絕。
那便是他不願讓自己的親情與官場上的紛爭,交纏在一起。
故此,正是因為諸葛瑾的這一層考慮,所以直到最後諸葛瑾也未曾答應諸葛亮的勸。
而當諸葛亮將所有的方法,所有的言語,全都用盡盡之後,他則也是下意識的選擇了放棄!
而此時諸葛亮的放棄,雖然是他鄭重考慮之下所做出的決定,但,這卻也並不算是他的本意!
正所謂忠義兩難全,眼下諸葛亮若是想要保證自己對杜霍的忠誠,那他就必須得割舍自己與諸葛瑾的兄弟情義!
所以,經過一番心理鬥爭之後,在諸葛瑾的影響之下,諸葛亮終究還是割舍了諸葛瑾,並且也勸自己,不要再去過問,有關於諸葛瑾的事情!
關於諸葛瑾的事情,似乎截止到此時便也算是有所結果了!
當杜霍大軍,盡數駐入吳城後,諸葛亮則也是將自己草擬的,吳城後續處理決策,遞交到了杜霍那裏。
而在這後續處理決策中,則也是包含著有關於諸葛瑾的解決方式。
隻見上麵寫著:按刑法處死諸葛瑾,任何人不允求情,當殺不緩!
從這段話之中,杜霍仿佛看到了諸葛亮的血淚,終究是兄弟親情,諸葛亮能做到如此地步,那也是著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