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祖大壽,還有吳老爺子他們有點摸不著頭腦呢,當初提議放棄遼東的是你曹鼎蛟,建議我們讓大順軍頂住北方的壓力也是你。
你小子怎麼現在又同意北上了呢?難道是收了那些文官的好處?
北方的官員歡呼雀躍,曹鼎蛟的話語權很重,不僅僅是皇帝看中的大臣,而且還是大明屢戰屢勝的新戰神,有他上場,勝算都多了兩成。
崇禎皇帝故意擠眉弄眼的說道:
“曹愛卿,朕沒想到你也讚成北伐,隻不過如今朝中,實在是無兵可調,京營又是新編之軍。
北方前線數省皆有強敵環視,朕也是嗚呼奈何,祖愛卿,吳愛卿,如今京營如何可堪上陣???”
崇禎皇帝的疑問句字眼咬得很重,吳三桂他爹還有祖大壽都是人精般的人物,哪裏會不懂得皇帝陛下的意思?
新軍剛立,水土不服,戰力孱弱,絕對出不了戰,這是皇帝定下來基調,誰敢有異議?
祖大壽委屈的開口道:
“陛下,大軍剛剛搬至南都,軍中士兵都是水土不服還在調養之中,最新招收的士兵更是毫無半點戰鬥能力,實在是無法對付凶殘的大順軍。”
吳老爺子也是一臉認真的說道:
“有心殺賊,可力不從心,大順軍馬擴充至上百萬,除去其中老弱婦殘不能上陣者,依舊有近百萬兵馬可以調動,投鞭斷流也不在話下,京營二十萬新兵可不是他們的對手。
恐遇敵一觸即潰,不可勝之。”
文官陣營沉默片刻……
他們很多人都是不通兵事,可他們也不是傻子啊,京營的老底子是哪支部隊出身?
正兒八經的遼東十二萬精銳,如今雖然部隊擴充了一半戰鬥力下降了不少,可也不不至於淪落到你們嘴中的一碰就碎的那種地步吧?這到底是大軍還是雞蛋啊?
南邊的官員都是捂嘴輕笑,北邊的官員卻是群情激奮,他們都用著希翼的目光看向了曹鼎蛟,曹鼎蛟果果然不負眾望地站了出來,一臉認真的分析到:
“啟奏陛下,咱們還有士兵可以調啊,大明至少還有著數百萬軍戶,每戶十人抽調五人,北上討賊,則至少可以獲得兩百萬精兵。
在此之前微臣簡單的做了一個計算,大明除卻各省必要的駐軍之外,還有著大量的軍戶。
大明軍戶共四百多萬戶,若能抽掉其中一半兵力北上。
何愁大順不滅,何愁後金不滅?”
“………”
“咳咳…咳咳…”遼東派係的那些正規軍差點在朝堂上樂出了聲。
祖大壽和吳老爺子也是忍得很辛苦,他們沒想到自己的侄女婿居然是這樣一個奇葩,尼瑪敢不敢正常一點?居然敢去招惹大明的衛所兵。
滿朝文武愣住了許久,崇禎皇帝得意的看著底下的大臣,臉上露出了琢磨不透的笑容,當初他也是被曹鼎蛟丟出的這個大餅給嚇到了。
老子什麼時候有四百萬馬仔了?就算我真的有四百萬馬仔,拿什麼養活這麼多部隊?
就算是按平常的標準十人養一兵,老子還搞個四五千萬人養這麼多士兵嗎?朕的大明朝玩得起嗎?
曹鼎蛟自然是知曉自己丟出來的大餅是一個偽命題,為何?
其實後世很多人都說,我大青靠著十二萬兵馬就打敗了明朝四百萬兵馬,這就是個偽命題。
實際沒這麼多,萬曆末期兵部尚書上書,說全國兵馬大約一百一十萬,很多都是冗員,實際精兵不足二十萬,結果又給後金消滅了八萬。。。
著四百萬兵馬是把全國的衛所兵都算進去了,沒錯,就是那些連倭寇都打不過的衛所兵,三四千人被人家倭寇上百人追著砍也是正常的。
咱們換個概念,就相當於三四千農民被窮凶極惡的一百多名見過血的老兵追著砍,這樣的感覺是不是舒服了一點?
曹鼎蛟一臉較真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