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大明的年味(科普章,非正文)(1 / 3)

在禮儀嚴格的明代,要論比逛街還累的苦事,當屬拜年。

其實要單看明朝官場,拜年這事真心不累。

家家初一早晨備好筆墨紙硯,客人來了後也不用送啥禮,提筆簽個名就算拜過年了。但是給親友拜年,可就沒這麼輕鬆了。

以《水東日記》的記載,明代北京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

到了大年初一這天,全家起床後要先羅拜天地,然後就要出去拜年。

路上隻要遇到親友,就要當街叩頭。

曹鼎蛟還好,這邊並沒有什麼親友,老家的親戚全部安置在山西,所以他也樂得清閑,拜年的事情也不需要他操心,隻要好好的,當他的新郎官就好。

以明朝名臣邱浚的形容說,大年初一出去走一圈,回來能把腰給累斷。

而相比之下,明代南方的拜年習俗,倒是沒這麼苦累。

比如明代杭州的拜年,隻需要施禮就好。

而且家裏也擺上酒水。上門拜年的客人,得喝上三五行酒才能走。

明代河南籍名臣王越在浙江為官時,就曾有過出門拜一趟年,回來醉醺醺的囧事。

比起當前春節,電影市場的火爆炒作,戲曲文化發達的明代春節,也是“大片”熱鬧上演時。

以《見聞雜記》的記載,每年春節前夕,就連大戶人家春節期間請戲班唱堂會,都得提前兩個月預訂。

像樣點的戲班子,春節期間都是每天連場演出,生意十分紅火。

而場麵更大的,當屬春節期間各地的廟會。

同樣是《見聞雜記》裏的記載,這類廟會演出,都是請名聲最響亮的強大戲班子,演最高難度的劇目。

比如魯迅小說《社戲》裏那種目連戲,就是明代時的火爆劇目。這可不止是在戲台上唱唱戲,而是翻跟鬥鑽火圈外加各種騰雲駕霧的特技。

演一場的道具布景花費就有上萬錢,戲班演員們每場演出的工資更有數萬錢,簡直天價大製作。

自正月初一拜年開始,就是盡情玩樂。年輕人更是鑽進廟會等娛樂場所,沒黑沒白玩的痛快。

而以《豫變紀略》的記載,即使在明代河南農村地區,節日期間的吃喝風也十分熱鬧。

每年春節,都是各種熱鬧,卻也少不了一句熱熱鬧鬧的吐槽:怎麼年味越來越淡了?

那到底淡在哪裏呢?不妨,就去春節傳統已經十分成熟熱鬧的明朝去瞧瞧,看看幾百年前的春節,“年味”通常濃在哪?

明朝的皇家“春晚”也特別有意思:

明初的春節假期日,一度十分摳門。明太祖朱元璋年間一度隻有五天假,直到永樂七年,明成祖朱棣才大方了一把,增加了十天元宵節假期。

但比這更大方的,卻是大明朝從此發的另一個大福利——鼇山燈會。

鼇山燈會,是每年元宵佳節時,大明皇家在宮城裏搭成的巨型花燈煙火景觀。因其形狀似鼇,因此名為“鼇山燈會”。從永樂七年元宵節起,這個盛大燈會更是高調開放——

“聽臣民赴午門觀鼇山三日”,君臣同樂的意義十分重大,堪稱明朝版的“春晚”。

如此重大意義,鼇山燈會的規模自然空前。

明初的時候,每次花費就有數萬兩,到了隆慶萬曆年間,一次燈會花費更暴漲到數十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