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死戰(1 / 2)

<()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卻沒有吹到西安府,戰事綿延數月,整個陝北大地被打得昏天暗日,普通民眾為了不被波及,紛紛向周圍的省份逃去。

無數的糧商卻是如同聞見了鮮血的鯊魚,畢竟朝廷揮舞著大把的銀票,說不心動那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在竭盡全力往那邊運糧食,企圖賣出一個高價來。

大明這場戰役已經打了整整三個多月了,而且朝廷也並沒有快點結束的意思,反而不斷地從各地抽調衛所兵上陣,不斷的淘汰老弱,留下精壯士卒。

大明的衛所兵戰鬥力呈直線上升,雖然其結果是血淋淋的,可崇禎皇帝依然在咬牙堅持,心裏麵告訴自己這是為了江山社稷,這是必要的犧牲。

新任的大明首輔乃是兵部尚書楊嗣昌,楊嗣昌在守製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

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劄,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湧,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歎:“用卿恨晚!

現在崇禎皇帝的思維已經改變,不再受製於文官,反而更加重視軍國大事這一方麵。

楊嗣昌對明朝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其對策主要集中於前兩點。

對於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

必須先解決國內叛賊,然後憑借精兵,與皇太極一戰。

崇禎皇帝大為讚賞,可惜,老楊萬萬沒有想到,曹鼎蛟早就是美玉在前,早在崇禎八年的時候就詳細地告訴了崇禎皇帝大明的情況。

楊嗣昌親自驅馬,來到大營,向崇禎皇帝彙報情況,簡單的報告了朝廷的情況之後,便又談到了如今衛所兵的情況,便道:

“陛下,去歲至今三月有餘,根據官府記載,西安共征召了三十萬衛所兵參戰。

距離西安最遠的雲南衛所兵,兩廣衛所兵通通參戰,共計損失六萬人馬,如今全國各地都是處處有白事,咱們這樣做是不是有失朝廷的體統,有傷天和。”

崇禎皇帝雖是不忍,可是他沒得選,便道:

“楊愛卿,朕向天下抽調所有的衛所兵,按照朝廷明麵上的編製,大明不是有超過一百萬兵馬麼?你看看現如今怎麼隻有三十萬?由此可知,這些地方官員將領不知道吃了多少空餉。

不僅如此,朕還通過此事淘汰了老弱病殘,還有一些貪生怕死之輩,你信不信咱們現在剩下的二十萬衛所兵,足以打過去百萬衛所兵,這些犧牲是值得的,朕一人承擔。

天下的罵名,朕又何懼?

他們能死,朕又何嚐怕死?”

楊嗣昌深深的震撼之。作為朝廷中少數知兵的文官,如何不知道當前的局麵就是需要有一位聖君出來力挽狂瀾,鎮住場麵,而咱們崇禎陛下好像就是最好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