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王莽篡奪大漢江山。王莽曆來被認為是亂臣賊子,連同他篡位後建立的新朝不被史學家承認。其實主要原因並非僅僅因為得位不正,後世魏、晉、南北朝、隋、宋都得位不正,而楊堅、趙匡胤在史上評價甚高。主要原因在於王莽治國無能,搞得下冤聲載道,民不聊生,爆發了綠林、赤眉、銅馬等起義。後有漢高祖九世孫劉秀,在昆陽以兩萬人馬大敗王莽四十萬大軍,接著陸續平定河北銅馬、赤眉等起義軍,重建了大漢,定都洛陽,國號仍為漢,史稱劉秀為光武帝。
劉秀花了十二年時間消滅了割據勢力,重新一統下。然後重用文人,釋放奴婢,重新度田,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本人如漢文帝一樣,崇尚節儉,經過三十年的努力,除了人口因戰爭的原因減少,比漢宣帝盛世少,其他各方麵已經恢複得相當。
正如班固《東都賦》所描述:
往者王莽作逆,漢祚中缺,人致誅,六合相滅。於時之亂,生人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郛遺室。原野厭人之肉,川穀流人之血,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以來,未之或紀。故下人號而上訴,上帝懷而降臨,乃致命乎聖皇。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然發憤,應若興雲,霆擊昆陽,憑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嶽,立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製,繼而作。係唐統,接漢緒,茂育群生,恢複疆宇,勳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豈特方軌並跡,紛紛後辟,治近古之所務,蹈一聖之險易雲爾哉。且夫建武之元,地革命,四海之內,更造夫婦,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倫實始,斯乃伏犧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盤輿,造器械,斯乃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龔行罰,應順人,斯乃湯、武之所以昭王業也。遷都改邑,有殷宗中興之則焉。則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製焉。不階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己複禮,以奉終始,允恭乎孝文。憲章稽古,封岱勒成,儀炳乎世宗。
建武三十年,是漢光武帝劉秀重建劉漢政權的第三十個年頭。這年二月,光武帝乘車駕東巡,視察民情。而就在出發前,一份份來自大臣們的奏疏,請求皇帝趁東巡之機,封禪泰山,這些奏疏很多,如雪片般呈獻到光武帝麵前,奏疏裏充滿了阿諛奉承,並沒有打動光武帝的心,相反,這位種過田、放過牛的開國之君對勞民傷財的封禪一事,表現出非常抗拒的態度。因為奏疏很多,光武帝特意為此下詔:“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何事汙七十二代之編錄!若郡縣遠道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令屯田。”自此群臣不敢再提封禪之事。
建武三十二年,元月九日,光武帝同往常一樣,上朝時,百官都來沒來。坐下後,眼皮感覺很沉,合上眼。一陣眩暈後,光武帝感覺身體好象被扯進了泥沼中一般,動彈不得,四周黑茫茫,寂靜得可怕,努力爭紮,卻無法動彈絲豪。也不知過了多久,好象隻有幾,又好象過了幾年,甚至幾百年。光武帝看到了一個人,那個人服飾很奇特,從沒見過,很破舊。兩人對視了一瞬,那人轉身而去,光武帝想叫他,但發不出聲,努力追上去,還是邁不開步。那人漸漸走遠,光武帝隻隱隱聽到:“會昌符、會昌符。”
連續三日,光武帝都做了同樣的這個夢。
光武帝想這《河圖會昌符》自己是看過的,難道有什麼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嗎?
光武帝找來,重新看了幾遍,當看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光武帝念叨著這句話,不免沉思,因為除了這句,也看不出還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是上暗示我應當封禪泰山,乃召虎賁中郎將梁鬆,問道:“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怎麼解?”
梁鬆是光武帝女婿,辦事能力很強,但也不敢冒然回答,因怕答錯,被削發後送去邊遠地區去墾田,那就太冤了,隻是答道,“臣也不是太明白是什麼意思。”
回去後,梁鬆總是想著這事。又不敢輕易找人去問,最後想到如果可以找個人回答的話,這個人隻有鄧禹了。
皇上是高祖的九世孫,這句話的意思是要皇上封禪泰山。”鄧禹沉思過後,道:“皇上不是不能封禪泰山的嗎?”
“是皇上問我這句話怎麼解?”梁鬆道。。
“那你和大司徒商量一下吧。”鄧禹。
第二,大司徒張純以《河》、《雒》讖文向光武帝奏道:“這些讖文中有三十六處寫到高祖的九世孫應當封禪者。”於是張純等複奏請封禪,光武帝同意了封禪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