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同意出兵馳援呂布,一來報呂布當年虎牢關下救命之恩,二來,對投靠曹操也存有忌憚。陳宮得對,殺子之仇,豈能輕易化解?所以在同意後,第二日便和陳宮商議出兵的計策。
陳宮先言道:“眼下隻靠將軍一路兵馬不足以撼動曹操回援的決心。如今吾已經動袁術,讓其出兵攻打汝南,拖住曹仁,這一路已不足為慮。接下來就是要陳兵葉縣境內,威脅許昌。但是張將軍兵力不足,為免曹操派人聯合張魯,讓其出兵南陽,所以還需要另一路兵馬,兩路兵馬北上,才能讓曹操感到威脅。荊州劉表與張將軍有聯盟之宜,在下願出使荊州,動劉表出兵,與張將軍一路北上,如何?”
張繡讚歎道:“陳先生不愧是奉先麾下智者,此言正合吾意!”昔日曹操征宛城時,自己因為兵力不足,所以派人請求劉表一同出兵。現在也應該聯合劉表,共同出兵,如此勝算才更大一些。
張繡便道:“那先生準備何時動身?”
“在下今日就動身,遲則恐生變!”陳宮道。
張繡也不挽留,當下派人道:“那就讓在下派人護送先生往荊州如何?”
陳宮拒絕了,道:“張將軍無須擔心,吾來之前,吾主派麾下親衛二十人,皆是以一擋十,自然能護得在下安全。不過在下還需要向將軍討要一封書信和一個人。”
“哦?”張繡奇道:“書信好,隻是陳先生討要何人?”
“城門校尉甘寧!”
“嗯!”張繡知道此人,當下也沒有在意,便道:“好,本將就排甘寧護送先生一路南下!”
陳宮道了一聲謝,便和張繡告辭。待陳宮離去後,賈詡才道:“將軍既然不肯投曹操,日後該當如何?”
“哈哈!若是奉先能夠勢力遍布至南陽,吾便舉眾而降又如何?想起昔日洛陽時,吾二人每日切磋武藝,把酒言歡,何其快哉。”
賈詡默然,知道張繡已經想好了後路,心下無奈一歎,且看看呂布是否如陳宮所言,能否擊退曹操,有一番作為吧。
陳宮帶著陳衛、甘寧上路了,一行人加上甘寧的五十人馬,順著淯水坐船南下,經過育陽、新野,一日一夜到達了襄陽。
沔水和漢水,一條自西北,一條自東北,二河交彙,便是漢水,而襄陽便是坐落於三水交彙處,其地勢西高東低,河水穿城而過,將襄陽分為南北二城。
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臨南陽盆地,入武關可達關中,西靠秦嶺山麓,扼守漢中要道,向東,可直達漢江平原;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襄陽的戰略要地,也使得其經濟繁榮,百姓安樂。
自中平元年黃巾起義,關中百姓多有流亡入荊州,史上稱“關中膏腴之地,傾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劉表在初平元年單騎入荊州,到建安十三年去世,在長達16年時間裏,襄陽無戰事,免於兵災人禍。史載“自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
所以當眾人見到了襄陽後,由衷的感歎它的繁華。渡口,往來商船絡繹不絕,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比肩接踵,熱鬧非凡。後世杜甫有詩“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白居易的詩句“下馬襄州郡,移舟漢陽驛”,生動地描繪了襄陽“南船北馬”、交通便利的繁榮景象。
陳宮這次是來拜見劉表的,所以沒有閑暇去逛襄陽,若是有暇,他當然想去逛逛,體驗一下襄陽的繁華,日後回到徐州也好借襄陽來打造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