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城裏麵有一座太安茶館,兩口子從在這裏長大,青梅竹馬,兩無猜。男人十三四歲便跟著一名大俠出門闖蕩,後來渾身負傷一個人回來了,那之後就再也不願意去涉及江湖,隻是在這裏開了一家店鋪門麵不算大的茶館,養活一家子人。
茶館這樣的地方光是在望仙城內就有不下三十家店鋪,整個漢唐王朝更是數不勝數。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不管是大俗還是大雅,這茶和茶道在漢唐王朝早已經形成了一股風氣,飲茶和品茶更是成為世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上到豪門富貴人家,下到販夫走卒手藝人,都喜歡喝茶,有錢的人家喝好一點的,明前或者雨前的龍井,抑或者是普洱、碧螺春,這中間又有數種品級,聞則生津,飲則留香,回味無窮,總是令人享受,茶湯或是碧綠,或是暗紅,總要清澈才好,特殊些的不談。
販夫走卒的下等人,一年到頭來也掙不了幾個銀錢,喝得便不那麼上檔次了。漢唐王朝南部的人喜歡喝的一種涼茶,外人也不知道配方是什麼,總之生津解暑,清熱去火,對人的身體大有裨益,加之有一些祛毒的功效,倒是成了尋常人家裏招待客人的佳品,家家戶戶都有一種屬於自己家的配方。
不盛產茶葉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喝法,好比渝州城中就有一種紅茶,用最下品最下品的樹葉子煮,甚至是別人不要的茶葉碎末衝泡,冷熱鹹宜,雖然沒有百越涼茶那般神奇的效用,解渴倒是一流,飲之則神清氣爽,是挑夫和纖夫最喜歡的飲品之一。
江南那邊的茶館距離龍井出產地比較近,頂級的龍井佳品每一年都要如數上貢,次一等的也要送到京城和各處州府官員的家裏,再次一品的都被富商巨賈收購,要麼做人情,要麼做生意,走茶馬古道,遠銷樓蘭等國。留下來給本地人和平民百姓的茶葉都是最末兩等的茶樹葉子了。
倒數第二次的茶葉倒也還行,用手翻炒過後蜷縮如同一顆細藥丸,用三根手指輕輕拈起一些放入壺中,看茶葉慢慢舒展開來,撇去浮沫,倒入茶碗,便是第一道茶,味道也算是香醇,主要是聞起來沁人心脾。
喝茶也分為講究的和不講究的,講究的人,這頭一泡茶是不會要的,一般被稱為洗茶,不講究的人往往直接將茶放入杯中或者茶碗之內,倒入沸水,待茶葉舒展開,香氣四溢,茶湯放溫之後飲用,隻是難免味道上麵差一些。
總之,這裏麵飲茶的彎彎繞繞實在是太多了,愛茶之人和不愛茶之人對待茶的態度也截然不同。尋常人對待茶道中人,隻覺得太過於繁瑣,磨磨唧唧,一點也不爽利,懂茶的人看到如牛飲水的外行人也不免腹誹暴殄物,其中的道理又有誰能夠得清呢。
這最後一等茶就是各種茶葉的碎末了,長得難看不,味道也十分苦澀,所以才是下品。但是用這種茶招待客人的店鋪最多,喝這種茶的人也最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沒有人得清楚。
到底,這要開茶館,必須得有穩定的貨源,每一年的春茶從哪兒來,什麼品種又從何處去進貨,價錢幾何,如何運送,其中
的門道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踩出來。
望仙城雖然地處西邊,倒是距離多產山茶花的滇南比較近,滇南也產一些茶,進貨倒是十分方便,不過更遠一些的龍井,普洱或者鐵觀音,碧螺春從哪裏來就需要一些明裏暗裏的手段了。好在老板行走江湖多年,積累下來一些人脈,結交了不少朋友,每一年都會有一些新茶送到望仙城中,倒也算是生意興隆。
靠著數年如一日的勤奮辛勞,老板總算是湊足了一份不的彩禮去給女人家裏麵下了聘書。他父母早亡,沒有長輩,什麼事情都是他自己一個人了算,即便如此,結婚生子這樣的大事卻一點也不馬虎,明媒正娶,婚書、禮聘半點也沒有懈怠。
總算把妻子娶過門,本以為好日子就這樣來了,以後平平淡淡,半生茶館,半生養育兒女,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便罷了,誰知道人到中年也沒有一子半女。女人以為是自己的肚子不爭氣,對男人感到虧欠,男人倒是沒心沒肺,一樂嗬得很。
今日這茶館當中迎來了一位道士,道士身後跟著兩個人,一身山野之人裝扮的雲藏鋒和黑袍籠罩的胡璃。老板識得雲、胡二人,先前打探消息的時候兩人來叨擾過此處,老板一直和顏悅色,即便是雲藏鋒並沒有坐下喝一碗茶也沒有翻臉。
此時見到三人進來,老板忙不迭走過來,道:“幾位用點什麼,這位兄弟要找的人是不是找到了?”
雲藏鋒頗為不好意思的撓了撓腦袋,拉過老板的手,從懷裏摸出兩粒碎銀子,約莫三四兩,足足抵得上這茶館一兩月的流水了。老板寵辱不驚,疑惑問道:“兄弟這是何意?我們的店,可沒有值得上這麼些銀子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