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玉器和美人『婦』女都是殘商所以亡下的原因之一,你怎麼能留在郡王府中呢?應該趕快鎮守城門,與將士們在一起。有謀士聽之後,也對他:殘商為無道,主公你才得以至此。這和殘商有什麼兩樣呢?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你能聽從將領們的勸告。在手下智士和謀士的苦苦勸之下,義軍首領這才醒悟過來,封子鈞重寶財物於府庫,整軍三章。
義軍首領整兵之後,便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向他們發布安民告示:父老苦殘商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剩吾不與殘商,當替行道。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餘悉除去苛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治軍,秋毫無犯,待下平定而定約束耳。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這就是史料記載著名的呈法三章,而自殘商覆滅之後,原來的嘉慶府也就易名為三章府,起源便是這個典故。
這個呈法三章的安民告示,用意之深,絕非等希李落曾經細讀過呈法三章的記載,對當年擬定此法的那名謀士深感佩服,隻可惜此人在太祖龍興之後,北府雄兵席卷下之時就慢慢的銷聲匿跡了,不見於史書記載,也沒有名冊案卷留存,隻剩下一個名字,叫出雲。
在殘商末年起義過程中,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百姓眼中是合情合理的。而三章府昭告的呈法三章,如果誰敢於再殺死將尉,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話,那就要被處死。因此,這是保護了世家大族財產『性』命的法令。其次,命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實際上是保留了殘商的司衙機構和官吏,並使之為自己服務,他們行縣鄉邑,將呈法三章傳達給鄉紳百姓,這一作法從本質上講保護了東南諸州諸家大族的利益。第三,更為直接的是刻意籠絡人心,一再表示率軍入府城是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大族和百姓的好福於是,三章府左近皆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而義軍首領則辭讓不受,: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一來,百姓就更高興,終於消除了對義軍首領的懷疑和戒備,唯恐義軍首領不為嘉慶郡王。沒有王的名號,實際上比稱王更深入人心。
這是『操』弄人心的上乘術法,堪稱絕妙,看似簡單,實則黎民百姓心思本就愚鈍,往往越簡單,越能收到奇效,反而影響深遠。當年這支義軍在中府風生水起,並非沒有道理,隻可惜後來遇見的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甘太祖李夏。待太祖李夏揮軍南下,越過昆江之後,兩支各具勢力的諸侯王不可避免的碰到了一起,數次試探之後,這支義軍先是被龍侯堅壁清野,挫了銳氣,後被無智將軍華無心用一招連環計,破軍陣於索水河畔,敗軍退回武陵州。當時的這支義軍已然稱王,雖先後受挫於龍侯和華無心,但麾下兵多將廣,並非沒有再戰之力。太祖李夏不欲再造殺孽,便與這支義軍首領邀談於索水船上。一席長談,那義軍首領大為讚服,引甘太祖李夏為知己,陳兵卸甲,歸順太祖,免去了數場廝殺。太祖大喜,撮土為香,與那義軍首領結為異『性』兄弟,同富貴,共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