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往事一九七九(1 / 2)

故事,就從一九七九年春天開始吧。

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南粵大地,大江南岸,偏居一隅的小山村。

屋子前麵的空曠處,一群女孩子正在玩一種“跳皮筋”的遊戲。她們用幾十根紮頭發的橡皮筋,在一根充滿韌性和彈性的繩子上變換著無窮的花樣,蹦著跳著。一邊遊戲,一邊口徑統一地喊著不知道從哪裏學來的童謠:

“小皮球,小小來,馬蓮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跳橡皮筋的女孩都是美麗和靈秀的,因為運動量較大,跳、蹦的動作很多,雙臂還要順勢擺動,保持身體平衡,運動多了、久了,身材都不錯,練得很結實。身材婀娜苗條,相貌美麗動人的十八歲女孩琴音,與一幫五、六、七歲還沒上小學的女孩兒就這樣玩著遊戲。當時,農村尚未上學的孩子是沒有上幼兒園的,琴音與一幫子小孩的遊戲,看起來挺新潮的。

終於玩累了,不知誰喊了一聲“不玩了”,女孩子們便像一群鴨子一樣,一哄而散,聚集到屋簷下休息,一副大汗淋漓、疲倦的樣子。琴音卻不願意停下,追著、央求著其他女孩繼續陪她玩多一會兒。

這名叫琴音的女孩,有一個哥哥,一個雙胞胎姐姐,一個妹妹。她與雙胞胎姐姐琴咪本來一起上學,一起幹活,一起休息,甚至連睡覺都睡在一起。但是,兩年前,琴咪在恢複高考的第一年,便考上了大學,而她卻沒能考上,在家務農。

琴咪終於離開家鄉上大學去了,琴音就像喪失魂魄的人一樣,沉默寡言。隻有跟這些孩子在一起,琴音才能找到暫時的快樂。琴音教給女孩子們許多童謠和遊戲,女孩們都很喜歡她,願意跟她玩。於是又換一種童謠,繼續跳橡皮筋: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

直到村子裏的大人們都回來了,喊孩子們回家,女孩們才笑嘻嘻地一哄而散。

琴音的父母剛從生產隊幹活回來,十分惱火。以前,雙胞胎姐妹都在家的時候,琴咪、琴音都會在父母回家之前,自覺地洗衣服、喂豬、燒火、煮開水、打掃衛生,這些都是農村女孩的本分。自從琴咪上大學後,琴音就好像變了性子,不顧家務,像今天這樣竟然與一幫小她十歲的女孩玩這麼久。

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活是由隊長進行派工,安排幹什麼農活就幹什麼農活,每天早上天還沒亮生產隊的幹部喊社員起床做飯出工。那時候幹農活基本都是按公分計算,年終再根據工分算出每個人的收入。農民們集體出發,集體回家。

琴音挨了罵,還頂嘴,瘋瘋癲癲說什麼本來女孩子到十八歲還是小孩呢。你們不用去生產隊幹活了,很快就要分田地了,每家每戶都要單幹了。

村裏人聽見阿琴說的話,覺得這些話都講到心窩裏去了,但當時都是十分忌諱和不現實的胡話。

琴音所在的這個村子,是聚族而居的琴氏家族。據說古代有個不知姓名的隱士,隱居在小山村,結廬為家,以琴棋書畫為樂,尤其擅長彈琴,引來美麗的仙女下凡嫁他,其後人便幹脆姓琴。傳說歸傳說,但這裏聚居著一支琴氏家族,卻是真的。

琴氏後人不斷繁衍擴大,到了一九七九年,單單阿琴父親這一支,從爺爺、父親到阿琴這一代,三代同堂,便有數十人之多。按照年老者尊的規則,當時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琴爺爺說了算。年長者掌握話語權,這是自古以來的習俗,誰也不能說什麼。

琴氏這族人雖然聚居在縣城郊外,但這個山區的縣城,除了幾間賣涼茶、麵食和中草藥的店鋪外,還有一座很少使用的戲院,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還比不上平原縣城的一角,更加無法與老牌的城市相比。琴氏族人所在的縣城郊外,其實就是距離縣城大約四五裏路程的小山村而已,荒涼而貧寒。

琴氏家族的大多數人是老老實實的農民,日日夜夜勞作,辛辛苦苦將子女拉扯大。

多年的貧困,終於有人守不住了。據說,村子裏一名青年男子性格外向,腦子靈活,經常鑽營些買賣之類的,後來羨慕都市生活,竟然逃往香港,當然沒有逃成功,又被遣送回來。山村裏的人不知說什麼好,琴音畢竟是讀過高中的人,走過去大聲疾呼:“以後不要逃去香港了,香港不用多少年就回歸了。還有,將來我們的生活與香港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