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打開山門(1 / 2)

從小山村出來,返回公社的路上,遠遠望見一個穿著灰衣灰褲的男子的身影。走近了,發現男子拿著一支揙擔。公社的一名幹部問男子,幹什麼的?男子答,到上麵小村莊買幾根木頭,挑到另一個公社做揙擔。公社幹部說了句“哦,原來是乞討的”,然後便厲聲叫男子走開,並警告他今後別再來了。

男子看了看這一行人,也許感覺到很多人都是幹部模樣吧,連聲說著“以後不敢來到了,以後不敢來了”,轉身便沿著原路返回。

說起這小山村賣木頭的事,琴音倒是清楚的。剛才在村子的時候,琴音遇見小青的哥哥阿桂,見阿桂滿頭大汗的樣子,問他幹嘛。阿桂說準備幾根好些的木頭,賣給很遠的一個買家。

琴音不明白的是,公社幹部為何要趕走一個買木頭的呢,明明是收買木頭的,為何稱他為乞討的呢?石文淵、辛力情此時也許一樣地充滿疑問吧,琴音感覺到他們兩人臉上的疑惑。

遲疑了一陣子,琴音終於忍不住了,便問公社幹部:“幹嘛趕走一個買木頭的呀?”

公社幹部說:“倒不是因為買木頭趕他,而是因為他是外鄉人。”

“為什麼呢?”

“也沒為什麼,反正就是不許外鄉人來我們這裏賺錢。”

“還有這規矩麼?”

這也不是什麼規矩,就是一種意識罷。世代相傳下來,便是聚族而居,大家日常所熟悉的,所見到的,要麼是親人,要麼是同一地方的人。大家的意識裏就存在著“村裏人”和“村外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區別,“村裏人”排斥“村外人”、“本地人”排斥“外地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為什麼稱他為乞討的呢?”

“也沒為什麼,反正到我們這做買賣的,習慣上都稱為乞討的。”

聽了公社幹部的回答,倒讓琴音、鍾貴、辛獻等幾個人麵麵相覷起來了。

讀者朋友也許心裏想著,數年後,或者十幾年後,山區農村這種排斥外來人和商品經濟的思想,已經被完全拋棄了。那時候再回頭看看這種事,該是多麼可笑的事情!但沒辦法,現在是七十年代末,許多人的思想觀念都還沒有更新呢,何況是一個山區的公社呢?嗬嗬

回到公社的院子,鍾貴、辛獻直奔會議室,琴音則緊跟記錄。會議室裏,大紅橫幅掛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座談會”字樣。會議室裏還集中了一些村民代表,濟濟一堂數十人,琴父作為小山村代表也在座。

辛獻主持會議,他說,地高官鍾貴同誌不辭勞苦來到山區考察,目的就是幫助山區人民貫徹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長期以來,山區的人口最多,交通最不便,消息最閉塞,生活最艱苦,更加需要盡快轉變思想觀念。這兩天,我們走到了公社的許多角落,所見所聞對於黨和政府的下一步決策十分重要。

說到這裏,辛獻隱隱約約聽到有人嘀咕說,我們天天聽廣播,還消息閉塞?有的人還嘀咕著說肯定是琴音失職了,廣播站沒有傳播更多消息。辛獻順著聲音望去,隻見琴音正委屈地與人爭辯著什麼。

辛獻咳嗽了一聲,這是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的訊號。然後說,說山區消息閉塞,你們不服?那麼,請在座看見過汽車的人舉手。

整個會場,除了主席台的人,確實沒有人舉手。辛獻說,城市裏每天都有汽車在跑,你們卻從未見過汽車。琴音的廣播站能告訴你世上有汽車,但總不能將汽車搬過來讓大家見識吧。僅舉此一例,這難道不是其中一種閉塞麼?

會場恢複了平靜。

按會議程序,第二項議程便是村民代表發言,地委和縣領導現場解答疑難。有的村民提出一些關於山路崎嶇、水電不通、照明不足等等問題。辛獻回答說將來這一帶會是一片繁榮,不要太著急。

還有村民反映,本縣多個公社及周邊數十個生產隊,曆年來都飽受幹旱之苦,曆朝曆代都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