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農民的水利夢(1 / 2)

自從譜了一兩首歌曲,琴音好像對歌唱有了感覺,越唱越有味道。周末,琴音回家,沿著走過千萬遍的山路走著走著,突然歌興又起,便沒頭沒尾地唱起了山歌:

“千思量,萬思量,思量山路怎就那麼長,沒有涼茶好解渴,沒有樹苗好乘涼,細思量,想好長……”

這首歌不是琴音創作的,隻是她小時候聽大人們口口相傳學來的。據說,解放前這片山區便流傳著“十年九幹旱,還有一年沒法灌”的諺語。解放後,國家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這片山區陸續建設和修整了一些水利工程,當地的水庫也增加了三四座。但是,小山村及周圍許多村莊屬於高亢山區,仍然沒有完全解決農田灌溉問題。

琴音記得,前些日子公社來了大領導,在開座談會時有村民代表提到本縣多個公社及周邊數十個生產隊,曆年來都飽受幹旱之苦,曆朝曆代都無法解決。辛獻曾讓秘書記錄下來,表示下一步專門解決這個難題。這是一個令多少山區百姓夢寐以求的事情啊,縣裏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琴音胡亂地想著。其實她與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曆朝曆代都無法解決的問題,雖然縣高官表示一定會解決,但也未必真能解決。

琴音漫無邊際地想著這些雜亂無章的事情,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名戴著草帽的男人正在朝她走來。邊走邊唱著她剛才唱過的山歌。琴音聽著,覺得這人不像本地人,因為他唱的山歌有一句沒一句的,想學她唱,又學不全。

走近了,琴音突然驚叫起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男人不是別人,正是縣高官辛獻。琴音突然見到辛獻,驚訝,意外,慌亂,本想說些問候的話,嘴巴張開了,卻沒能說出口。

辛獻顯然感覺到了琴音的不知所措,搶先問候起琴音來:“不愧是山區的女孩子,唱起山歌來可真好聽。”

琴音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喃喃問道:“辛書記這麼大的領導,戴著草帽,穿得像農民一樣,我差點都認不出來了。”

辛獻說:“穿戴成農民的樣子,遇見農民打個招呼,說說話什麼的,彼此之間才沒有隔閡。”

琴音與辛獻一起向小山村走去。辛獻說,昨天我跟縣農業部門的同誌打電話,告訴他們這片山區沒有水耕作和灌溉,讓他們想辦法照顧一下,水庫的水要多放些。但今天實地考察,水庫的水是放了,可惜水量還是太小,一畝地的用水起碼要流上一整天。

說到缺水的問題,琴音也把自己知道的往事告訴辛獻:

小山村旁邊的小溪雖然每天都有流水可供洗衣和日常飲用,但水流不大,如果要灌溉農田,則遠遠不足。

分田到戶後,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但缺水問題十分嚴重。耳聞目睹許多農民在農田裏,為了爭一點灌溉的水源而大動幹戈。爭吵得麵紅耳赤當然是小事,還有人揮舞著鋤頭上陣,連命都不要的架勢。這一年,山地滑坡、水源改道,上百畝的水稻得不到灌溉,沒一兩天功夫,禾苗便枯萎在田裏。很多農民在田裏哭天搶地的,但又能怎樣呢?

琴音刻骨銘心地記得,這年春耕,山區各地忙活了許久,歡歡喜喜地插了秧。到了夏天,萬餘畝水稻正處於生長旺盛期,一陣陣微風吹來,碧波蕩漾,猶如走進了一片綠色的海洋。望著鬱鬱蔥蔥的稻田,萬千百姓激動地等待著豐收季節早日到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也許就差那麼四五天光景稻穀成熟的時候,天突然大旱。眼看農田無水,從水田變成幹田,又從幹田變成硬田,即將成熟的稻子被太陽曬得紛紛彎下了腰。農民們不甘心失收呀,有些人挑著木桶從幾公裏外挑水來澆灌農田,但使用人力肩挑,又怎麼能滿足廣闊農田的灌溉需要呢?

失收!山區農民大半年的希望啊,老天的幹旱能在數日內讓你顆粒無收。多少農民,希望破滅了,心也碎了!據說當時一名老農,將孫子上學的希望全押在屬於他的那麼幾畝田地裏,麵對幹旱,活生生地就被急死在田裏了。

……

辛獻說,到臨江縣來擔任縣高官,肩上的責任十分重大啊。我查了一下,曆任縣高官治水為民已經成為傳統,也是臨江人民的實際需要。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裏曾經修建了不少水庫,但旱患遠未解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