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建材廠的“鐵飯碗”(1 / 2)

琴音參加高考前後,也是農忙時節,山區處處,都是頭頂烈日、腳踩淤泥的農民們忙著收割的忙碌身影。渡槽建設工地卻沒有停工,數以萬計的民工正在自覺地加緊施工。辛獻通過廣播說,農忙時節,工地的人們沒有回家收割自家的水稻,而將滿腔熱忱貢獻給了造福子孫後代的渡槽建設,現在我們離全麵完工已經不遠了,但願下一個耕作季節就能將源源不斷的水引向高山,讓老百姓安心地生產生活,盡快實現溫飽。

與此同時,縣裏運往工地的水泥、鋼筋、木板、鐵製工具等等,一大批物資需要管理、調配和合理安排使用。尤其是水泥、土石方和攪拌機的需求量很大,水泥的供給不足,工地聽取民工們的意見,安排一批工人,臨時製造水泥,就地供給工地使用。據說,不但節省了許多費用,還省去運輸和采購成本,效果很好。

不久,辛獻召集縣委在工地召開現場會,討論決定整合零散的各方資源,建立一家建材廠,統一管理水泥生產、材料供應和調試管理。此舉很快便獲得通過。至於新成立的建材廠廠長人選,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於安。於安原先就是負責工地的指揮調度的,對於各類建材的需求、供應和使用了如指掌,成了廠長的不二人選。於是,縣委決定,由於安兼任建材廠廠長。

沒過幾天,建材廠成立儀式在工地簡單而隆重地舉行。辛獻代表縣委致賀詞;於安來不及換衣服,穿著工地上的肮髒服裝發表了簡短的講話,表示一定要管好、運作好新成立的建材廠,讓建材廠成為造福全縣百姓的工廠。新成立的建材廠挑選了一批懂生產、會經營管理的人才當工人和管理幹部。當時工地上的民工,心裏還是挺希望自己能進入建材廠當工人的,因為進了工廠,當了工人,就意味著享受工廠的福利待遇,端上了“鐵飯碗”。即使將來渡槽完工了,也算是國營工廠的工人,許多人趨之若鶩,紛紛找熟人介紹進入建材廠工作。

平時,琴美與於安走得近一些,也沒有人給予太多的關注。而當建材廠成立後要招收工人時,工地的人都注意到,於安所到之處,琴美幾乎都在現場,並且形影不離。一時間,琴美是於安未婚妻的傳言四麵八方地傳開了,甚至有人說,想進建材廠,找琴美比找於安本人還管用。

琴美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香餑餑”,站在了新成立的建材廠的風口浪尖。琴音作為琴美的姐姐,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琴奶奶和琴母都不約而同地跟琴音談話。琴奶奶說:“趁著你妹妹與廠長熟,幹脆讓妹妹跟廠長說說,招你進廠做個工人,這輩子都不用愁了。”琴母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琴音聽著家人的勸說,心裏卻默默地祈禱著自己的高考成績,“我不想當工人,我想上大學,但願能考上。”

琴母不辭勞苦,專門到工地找到琴美,讓琴美幫姐姐牽線搭橋,介紹琴音進廠當工人,端個“鐵飯碗”。琴美看著母親那為了趕路而顯得有些淩亂的頭發,喃喃自語一般地說:“我自己都還不知道能不能進廠呢,哪管得了姐姐。”

“聽說你不是和廠長於安好上了嗎?”琴母急切地問。

琴美輕輕地說:“我隻是負責後勤,常常跟著他們跑腿而已。哪有好不好的。”

琴母聽了琴美此言,不免失望起來:“我還以為你真的那麼本事,與廠長好上了呢。沒想到你們,一個個都讓娘擔心的。”

說完,琴母便起身離開。來的時候還是滿懷希望的,但在回家的路上,琴母從原先想讓琴音進廠的急切心理,轉為了對琴美終身大事的擔憂。哎,世事繁亂,剪不斷,理還亂。琴母想到了琴聲、琴音、琴美的不明朗的將來,喃喃自語,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