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獻早就在微服私訪中對農業的開發有了一些想法和打算,他閱讀了琴音的調研報告,覺得這份報告與自己平時的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便采納了琴音的建議,並決定在全縣範圍內展開調整山區農村生產結構的嚐試。
辛獻召集全縣所屬的公社領導,全部到縣委開會,專題研究部署農業發展。縣委會議室裏濟濟一堂,除了公社領導,還有琴音等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他作了開場白,他說:“發展山區開發性農業是山區走向溫飽,發展商品經濟的必由之路。這是大學生琴音同學提出來的,我認為十分切合我們山區縣的農業發展實際。下麵請琴音同學作說明性發言。”
琴音清了清嗓子,用她曾經擔任過播音員的音色,娓娓而談:
南粵大地雖然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但臨江縣與省城、經濟特區卻存在不同的特點,臨江縣屬於山區縣,山地廣闊,勞力充足,曆史上盛產竹木,石、礦資源也豐富。過去,傳統山區的農業生產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農業生產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種植業特別是糧食在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很大。其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山區的資源,發揮山區的自然、經濟和資源優勢。而擺脫這個困境的出路在於改變單一的生產方針,大搞開發性農業,發展山區商品經濟。
辛獻說,琴音同學的調研報告,對於山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結合縣委的部署,辛獻對全縣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作了部署。
會後,縣委組織大批幹部下鄉,動員農民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搞開發性農業和二、三產業。對像李非那樣雇用臨時工的做法,不再作硬性規定。甚至允許各公社將疏殘林、中幼林分到農戶進行合同經營,允許放寬經營年限。部署完畢後,辛獻帶著琴父、琴音到了小山村調研。
小山村的人見到縣高官辛獻到來,都興高采烈地圍上來。辛獻跟村民們說:“我是大家的勤務員,今天來這裏,就是來幫助大家實現溫飽的。”
聽說辛獻是來幫助村民實現溫飽的,村民們熱情高漲起來,尤其是琴父、琴聲、阿桂等人,更是主動向辛獻介紹做法,請教發展方向。
辛獻了解到琴家在種植糧食作物的同時,還種植了許多蔬菜,稱讚琴家為小山村解決溫飽問題作出了榜樣。辛獻說,山區人民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因地製宜,合理地調整山區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將單一糧食的農業產業結構改變為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水產、果蔬、林業全麵發展的農業結構,逐步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內部比例失調的局麵。今後,我們要繼續調整種植業內部糧食與經濟作物的關係。
針對小山村的實際,辛獻鼓勵大家,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要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特別是發展加工業和種養業,挖掘本地的傳統優勢,初步建成水果、蠶桑、紫膠、筍竹、鬆脂、蔬菜等農業商品生產基地。
琴音說,其實我們山區農村也有山區農村的優勢,隻要發揮得好,把經濟作物作為農業開發的重要項目來抓,各種經濟作物就會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琴音建議村裏人,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商品生產,逐步開發水果、鬆脂、桂皮、木薯、竹子、蠶桑、藥材、茶葉等係列商品種植基地,可以擴大柑、桔、橙種植麵積,大力發展果產業。
辛獻向琴音豎起大拇指。與此同時,阿桂急匆匆地擠上前來:“除了種植,難道不能養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