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小山村等地許多人外出挖井、打工的事情,哪裏瞞得過常常微服私訪的縣委高官辛獻?他到訪許多村莊後,得知了農村人外出挖井和打工的端倪,便打算順應民意,為此做點該做的事。
這一天,辛獻又到了小山村,除了到阿泉家了解挖井的事,還到琴家與琴聲交談。
辛獻見到了琴聲,開口便問:“你不是在渡槽工地學了不少建築技術嗎,怎麼沒有想到發揮一下作用呢?”
琴聲無奈地說:“我也想過外出務工的,可惜沒有門路。”
“你需要什麼門路呢?”辛獻好奇地問。
“我不知道哪個地方有適合我做的工,也不知道是外出挖井好,還是到經濟特區承包工程好。”琴聲如數家珍般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辛獻。
“那麼現在想好了沒有呀?”辛獻又問。
“還沒有呢,”琴聲說,“家裏人給的意見好像都不夠中肯,我自己想的方案又擔心不是最好的。”
辛獻沉思了許久,又問琴聲:“你怎麼知道經濟特區有工程可以承包呢?”
“渡槽工地幹活時的工友告訴我的。”
“萬一他也是道聽途說的呢?”
“如果是那樣,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哈哈哈哈!”辛獻突然大笑起來。他從琴聲的談話中得到啟示,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計劃。
辛獻說,目前山區的一些農民想進城或到外地務工,但作為山區縣的政府,還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外出務工模式,農民外出挖井也好,打工也罷,都是非組織自願進行的,大家主要靠血緣、地緣或人緣關係介紹。外出或者進城的農民選擇工種方向定位隨意,存在盲目性和無序性,大多數人對自己該做什麼都拿不定主意。我看,幹脆由政府出麵,組織有序的勞務輸出,讓農民們更加方便地出門務工。
沒幾天,由臨江縣組織牽頭的“山區農民勞務輸出站”便成立了。在縣委大院裏,辛獻出席了成立大會,琴聲作為首批準備外出務工的青年代表,受邀參加了成立大會。
辛獻拿起縣裏新添置的麥克風,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講話:
“同誌們!為了讓更多的農民更便捷、更順利地進入城市、外出務工,賺錢走向溫飽,今天我們成立了山區農民勞務輸出站。各公社和相關部門一定要實事求是,尊重農村、農民發展願望,多多到外地和經濟特區銜接,按照他們的需求,有組織地讓農民外出務工。要通過認真研究和解決具體問題,把組織農村勞務輸出落到實處,為農民進城、外出搭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
成立大會結束後,琴聲在新成立的勞務輸出站登記了自己的信息。並立即接受了業務培訓。
琴聲坐在培訓室的椅子上,他環顧四周,整個培訓室隻有自己一個人,不禁灰心起來。此時,一個穿著打扮很得體的青年男子走進了培訓室。男子一進來便問琴聲什麼學曆。琴聲愛理不理地回答:“初中!”
男子嘲諷道:“哎呀,我還以為什麼人才呢,原來隻是個初中生。”
琴聲怒氣衝衝地反問:“嗬嗬,你又是什麼學曆?”
“你問我?”男子說,“告訴你吧,我大學。”
“哈哈!”琴聲笑著說,“你一個大學生,不也一樣要來參加培訓嗎?將來到經濟特區承包工程,你不也一樣要搬水泥、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