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倉廩實而知禮節”(1 / 2)

琴家成為了萬元戶,琴父臉上整日掛著笑容,對人也客氣了許多。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山村出現了琴父、琴桂、阿泉三家萬元戶,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談論如何“先富帶後富”。

以往,琴父、琴桂、阿泉在自己的溫飽都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即使努力致富,即使也想與鄉親們一起富裕起來,但是,哪裏好意思表示要帶領鄉親們致富呢?

如今,他們三家真正成為萬元戶的時候,縣高官辛獻專程到小山村調研農產品基地建設,便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三人,要象偉人規劃的那樣,以先富起來的人,去帶領那些還沒有富裕起來的人。

自從有了先富帶後富的任務,琴父、琴桂、阿泉慢慢地都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阿泉一開始在村子周邊挖井,無私地教會了許多年輕人挖井,他認為自己的這一舉動便是帶領村民致富,求他教挖井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耐心了,有的人求上門來,有時候一整天都不理睬人家。而如今,縣高官辛獻要求他們要主動去帶領村民致富,阿泉一時很難轉過彎來。他到了一些村民家裏,詢問養殖業的意向,一些村民也沒有給他好臉色。有的甚至將他趕了出來,嘴裏嘟噥著:“你們自己萬元戶了,就別到我家來顯擺了。”

阿泉與琴父、琴桂商量對策,訴說了自己的遭遇,希望琴父和琴桂能想出個辦法。其實,琴父、琴桂也有類似的經曆,他們聽說了阿泉的遭遇,想起自己的經曆,他們認為,如果象從前一樣的脾氣,是沒有辦法完成縣委交給的任務的,經過討論和爭辯,最後便形成了共識,相互鼓勵起來:“不管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對別人都要以禮相待、不厭其煩。”

慢慢地,村裏的人發現,琴父、琴桂、阿泉變得威嚴和注重禮節。他們對誰都保持著熱情,對誰都彬彬有禮。久而久之,人們都分不清了,他們究竟是因為有禮節而成為萬元戶,還是因為成了萬元戶而變得有禮節。

慢慢地,村裏的人感受到了他們的不同,也願意聽他們的話,願意和他們攀談。久而久之,人們再也沒有覺得他們在顯擺,反而覺得他們成為萬元戶很有道理。起碼,他們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事理。

不知過了多少日子,人們突然發現琴父的眉頭又開始皺巴巴的。村裏人不敢問,隻敢背後議論。不久,這些議論便傳到了琴奶奶和琴母的耳朵裏。琴奶奶開始更加留意起琴父來。

這一天,琴父皺著眉頭,在村口老是張望遠處。

琴奶奶便走上前去,問道:“以前你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也沒見你這麼愁呀!如今都萬元戶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為什麼反而滿麵愁容了呢?”

琴父滄桑的臉上閃過一絲憂慮,喃喃地說道:“正因為以前吃不飽、穿不暖,一天到晚隻顧著吃和穿。如今,不愁吃穿了,方才想起許多的事情來。心裏不安哪。”

琴奶奶問道:“究竟什麼事情令你如此不安呢?”

琴父不禁落淚,含著模糊的淚水,許久才回答說:“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外出了,也不知道他們過得怎麼樣?琴聲是出去賺錢的,多少也能夠賺錢養活自己。而琴咪、琴音,真不知道她們過得怎麼樣了?”

聽了琴父的話,琴奶奶也顯得有些激動:“是啊,琴音到省城上大學,這麼些年頭也沒有過問她們到底過得怎麼樣,是不是有困難。不過,當初家裏那麼窮,連她的學費都付不起,就算她有困難,也肯定不會告訴家裏的。”

琴父說道:“我最了解琴音了,如果不是手上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她肯定會回家來看看的。”又掐指一算,補充說:“如果我沒有算錯,琴音也快畢業了。上大學的時候家裏沒人送她,也沒有給她生活費;如今快畢業了,我們的生活也寬裕了些,是否該到省城去看看她呢?”

琴奶奶一邊抽泣,一邊說著“應該、應該”,便離開了琴父,走進自己的屋子擦眼淚去了。

遠在省城的琴音,早就從省城的報紙上了解到故鄉的變化,但她對於家人的變化卻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任何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