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負黃權,權不負我(1 / 2)

劉備伐吳之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法正、龐統等謀臣名將先後故去,僅存的諸葛亮、趙雲又未曾隨軍出征,所以很多人認為失敗是必然(包括易中先生在《品三國》中跟隨劉備伐吳的文武群臣中沒什麼出色的人物)。但事實也並非完全這樣,黃權,就是個一等一的人才。盡管他在曆史上的名氣不是特別大,但以軍略智謀而言,他並不比諸葛亮、法正、龐統遜色多少。

出兵之前,黃權認為吳人驃悍善戰,而漢軍又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建議劉備讓自己帶先頭部隊試探敵人虛實,而劉備則在後方坐鎮。劉備報仇心切,明知黃權的建議是正確的,也並未采納,反而封黃權為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備曹魏,自己則帶兵親往江南前線。

結果陸遜火燒七百裏連營,漢軍主力潰敗,撤軍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萬不得已之下他隻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

魏帝曹丕聽到黃權投降的消息非常高興,親自在大殿召見了他,並且問道:“你放棄叛逆前來歸順,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陳平、韓信本來都是項羽的屬下,後來都歸順了劉邦)?”

麵對曹丕趾高氣昂的詢問,黃權答道:“臣,忠於漢主,是人情;終歸陛下,是意。我曾受漢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唯有投靠陛下。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是幸運,哪裏還敢效仿古人?”

曹丕見黃權不卑不亢,氣度不凡,甚是喜愛,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

消息傳到永安,劉備痛心不已,心痛之餘更是悔恨。如果當初肯聽黃權的建議,就不會失敗,即便失敗,也不至於全軍覆沒。有司上書認為黃權投敵叛國,應該捉拿他的家人治罪,劉備:“是我負黃權,權不負我。”下令不得為難黃權家人,一切照舊。

成都,太子府。

不多時,霍弋就回來了,還沒進屋就樂嗬嗬地喊:“殿下,你是不知道啊,開始丞相伯鬆要靜心讀書,怎麼都不肯放他出來,後來我是殿下找他有要事相商,丞相立馬放人了。”

我聽到聲音,起身到門口迎接,果然,在他身後,諸葛喬、趙統、糜威三人都在。

諸葛喬比我大三歲,一身文士服,風度翩翩,頗有諸葛亮年輕時候的風範——雖然他並不是諸葛亮親生的。諸葛亮之前的孩子先後夭折,不得已隻能過繼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的親兄長,就是日後聞名下的諸葛恪。諸葛亮視諸葛喬如己出,怕他成為庸才,所以管教甚嚴。

趙統剛二十歲,腰掛佩劍,一身戎裝,劍眉星目,倒是有六七分趙雲的英姿。他的槍法,受趙雲調教,雖然連趙雲的一半都沒達到,但在年青一代中除了關興張苞恐怕沒人能及。可惜關張二人先前隨軍伐吳,此刻正在永安,不然我能多兩個幫手。

糜威已經三十開外了,但按輩分他卻是與我同輩。麋家世代經商巨富,到了他這一代卻是癡愛習武,手上功夫不弱,尤其是騎射。

我把他們迎進屋裏,安排落座。這個時候都還是跪坐,但我養病期間覺得跪坐久了太難受,就叫人做了幾把椅子。盡管在我看來還略顯粗糙,但是對他們來卻是稀罕之物,坐下以後是比以前舒服,都誇此物精巧。

我也不跟他們繞彎子,直接:“想必紹先在來的路上應該跟你們了吧,如今我軍方敗,人心動蕩,我欲安撫成都民心,但是一人計短,不知從何處著手,所以找你們一塊幫我,你們有什麼好提議嗎?”

諸葛喬卻是道:“殿下可知,黃公衡(黃權字)降曹了?”

他完,霍弋三人均是不屑地“哼”了一聲,我製止了他們,:“消息剛傳回成都,聽了。伯鬆兄長的意思是?”

要底下還有誰能讓我這個未來的漢子心甘情願叫聲兄長的,除了我那個已經死去的拿我當親弟弟的義兄劉封,就隻有諸葛喬了。我自幼喪母,時候父親又先後取荊州、攻益州、奪漢中,常年在外征戰,所以我少年時大多數時間是在丞相府與諸葛喬一塊跟著諸葛亮學習。兩個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我是真沒有而他的親生父母遠在東吳,在孤獨的環境中相互幫助共同成長,感情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到的。

諸葛喬倒並不直,反而問我道:“殿下以為該當如何處置?”

我搖了搖頭,:“世人皆道黃公衡投敵叛國,可是當時歸路已斷,上萬將士性命係於其身,未降吳已是不負大漢。即便是父皇裁決,也斷然不會怪罪於他。”

諸葛喬撫掌稱善:“殿下高見,我父親(諸葛亮)也認為陛下不會降罪。黃將軍與長子不得已降魏,但是幼子和家眷皆在成都。如今民意洶洶,聽已經不少人聚集在黃府鬧事,要拿他們問罪,隻是其中有些人並非是出於義憤,而是想趁亂撈取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