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練兵 二(1 / 2)

翌日,朝會之上,諸葛亮當著眾人麵向我奏道:“陛下,如今我軍接連遭逢大敗,兵力不足,士氣不振,討伐南蠻尚且力有未逮,更遑論日後北伐曹魏。所以,臣認為當務之急乃是補充兵力,精煉士卒,整軍備戰。”

楊洪出列道:“丞相所言甚是,兵者,國之大事,關乎社稷安危。隻是,如今夷陵陰雲未散,蜀中百姓多有喪親之痛,若強自征兵,老臣隻怕民間心生抵觸。”

諸葛亮向楊洪道:“楊大人所慮,本來也是亮所困擾的。不過幸賴陛下英明,亮已有了對策。”

我聽得一頭霧水,問道:“朕?”

諸葛亮看向我,笑意盈盈道:“不錯。臣聽陛下昨日派了漢中來的王子均去巴西征調族人參軍,讓老臣醍醐灌頂。三巴之地,民風勇健好戰,且夷陵之敗損失的兵力極少出自三巴,不然巴西太守閻芝也不可能短短時間就為先帝補充了五千兵力。所以亮以為,可以去三巴征兵。”

三巴,指巴東郡、巴西郡和巴郡之地,占據了益州近半的地方(包含現在的重慶以及四川東部),且論人口稠密,隻在蜀郡之下。三巴之地,民風確實勇悍,所以四川向來有“巴有將蜀有相”的法。三巴之民有多勇敢好鬥,看我的侍衛統領王猛就知道了。當然,不要拿柳隱事,柳隱在文風盛行的蜀中絕對算是個異類,更何況他少時也以善屬文出名。

此言一出,楊洪、向朗諸人也是極力讚成。隻不過諸葛亮把功勞都推到我身上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信沒有我他就想不到這點。心下有些感激,我問道:“相父欲征兵多少人?”

諸葛亮回道:“本來是多多益善,隻是考慮到近幾年征戰不休,益州疲弊,國庫錢糧不足,開銷過大短時間內實無法支撐,且也有竭澤而漁之嫌,就以不超過兩萬人為宜吧。成都已有兩萬人,再征召一兩萬人,屆時三萬大軍南征,尚有足夠兵力留守成都,可保無虞。”

我道:“既然諸位大人都沒有異議,那就按相父所吧。隻是這件大事關係到國運和舌間味,不容有任何失誤。關於三巴的戶籍、縣誌等物,如有有需要盡管從宮中取,等相府製定好方案,朝堂再議。”

諸葛亮是有開府治事權利的,王連、向朗、楊儀、蔣琬、馬忠等幹將都在相府任職,所以朝堂之上大部分事情隻是定好方向等我點頭,真正實施最後還是在相府。雖然權利被分走了,但我對此倒沒有什麼意見。畢竟,諸葛亮處理政務的能力不是我現在能比的,如果這些事上來就讓我做,耽誤時間不,隻怕最後還會搞砸了。沒辦法,我隻好從旁先跟著學,等什麼時候有這個能力了再琢磨權利的事。當然,我倒不是完全幹看著,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我也在積極尋找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機會,王平這件事就是個很好的開端。對此,諸葛亮完全沒有反對,反倒十分樂見其成。

朝會之後,我回到書房跟霍弋正在一塊整理南中地圖,黃門稟告諸葛亮來了。我急忙讓人把他請進來落座,問道:“相父怎麼還未回府?可是有什麼事情不方便在朝堂上?”

諸葛亮並未答話,隻是看了霍弋一眼。霍弋見機,跟我們告退拉上黃門就出去了,還順手把門帶上了。

諸葛亮微微一笑:“紹先這子,倒是機靈,是個可造之材。”

我沒想到諸葛亮這麼看重他,也跟著一笑,接著問道:“相父要的可是什麼機密之事?”

諸葛亮思慮良久,:“算不得什麼機密,隻是臣不敢輕易在朝堂開口。陛下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麵對東吳?”

我憤憤回道:“東吳人狼子野心,覬覦我益州之心不死,背後支持南中叛亂,更有荊州、夷陵之血海深仇,不得不報。”

看到諸葛亮麵露難色,我歎了口氣繼續:“可惜,當前最大的敵人乃是曹魏。曹魏占據中原膏腴之地,國力強盛,兵多將廣。若非有山川之固、長江險,縱使漢吳聯手,恐怕也不是它的對手。如果繼續與東吳交惡,無異於自取滅亡。待南中平定,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北伐曹魏。至於孫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