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圍獵虎豹(1 / 2)

馬蹄滾滾,大地震顫,那是馬岱的六千武騎軍!他們沒有回援冀縣,而是直接從安定一路向西行進,在魏軍北撤的必經之路上攔截。

魏軍剛剛才被柳隱部糾纏一番,好不容易將他們擊退,正準備撤軍,馬岱已經率領武騎軍以衝鋒陣型攻了上來。

沒有任何征兆,隴右蒼涼遼闊的土地上,一萬多人,數萬匹戰馬,兩支命中宿敵、當世精銳騎兵,就這樣如同兩條蜿蜒惡龍交織、纏鬥在了一起。

驍騎營繼承的是虎豹騎衣缽,而武騎軍的前身很大一部分是馬超的西涼鐵騎。十八年前,渭南之戰,曹操、馬超分別帶領兩支部隊惡戰於關中之地。最終曹操靠著反間計大勝,並在之後一舉將馬家勢力徹底逐出涼州。馬超雖敗,但也一度帶兵逼的曹操割須棄袍,並差點將之生擒活捉。

虎豹騎曾是魏軍最為倚重的一支力量,將領從來隻能出自曹氏,先後由曹純(曹魏大司馬曹仁之弟)、曹休和曹真統帥。虎豹騎是名副其實的下驍銳,士兵全部挑選百人將組成。虎豹騎騎兵善於奔襲和正麵作戰,所選騎兵,都體魄強悍,富有忠誠,戰鬥力強勁,用虎豹形容一點都不誇張。他們所騎戰馬,全部是精挑細選的良馬,人人身披重甲,手中兵刃也是巧匠用精鋼特意打造。為了保持強大戰鬥力,虎豹騎豈止是耗資巨億,可是他們取得的戰績同樣令人瞠目!

建安九年(公元05年),與袁譚(袁紹長子)的南皮之戰(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但他生前占據的廣大河北之地冀、青、並、幽四州依然被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和外甥高幹所據,南皮之戰是袁紹死後曹操蠶食他地盤的重要一步)中,曹純都督虎豹騎跟從曹操包圍南皮,猛烈進攻,擊敗袁譚,麾下騎兵斬獲袁譚首級。

建安十二年(公元07年),曹操北征烏桓,曹純率領虎豹騎參戰,在柳城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袁氏的軍隊(袁熙、袁尚兄弟失敗後北逃的殘兵),臨陣斬殺了驍勇善戰,號稱“比之冒頓、以雄百蠻”的蹋頓單於(前烏桓首領丘力居的從子,總攝三王部)。

在建安十三年(公元08年),赤壁之戰前,曹純從征荊州,在長阪坡追上父親,大敗我軍,俘獲了我的兩個姐姐和糧草輜重,如果不是趙雲拚死相護,其實尚在繈褓之中的我也難逃一死(“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建安十六年(公元11年),渭南之戰,曹操先以輕兵挑戰馬超,交戰良久,突然命虎騎夾擊,大破馬超,擊破西涼兵團。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18年),曹洪、曹休在下汴大戰張飛、馬超,其時曹純已死,曹休率虎豹騎出擊大敗張飛、馬超麾下部將吳蘭、雷銅,擊殺任夔。

可以,虎豹騎的赫赫戰功大部分是踩在我軍的累累屍骨之上建立起來的,與我們仇深似海。而如今,我軍迎來了複仇良機!

武騎軍的前身主要是西涼鐵騎,並融合了父親征戰下時彙集的四方精銳,其中甚至不乏幽州突騎和烏桓騎兵(畢竟他曾在幽州公孫瓚手下待過,趙雲就曾在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中任職,也是那時開始追隨他)。我們占據隴右後,戰馬來源不再受限,以自幼便習弓馬、驍勇善戰的涼州健兒為根基開始擴充,成員不僅僅隻有漢人,更有心向大漢的羌人和氐人。為了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戰鬥力,我不惜血本,讓蒲元帶人打造精良戰甲和鋒利兵器,連箭支也是特製的三棱穿甲箭。戰馬則破荒地全部裝配鐵製雙馬鐙(最早的金屬雙鐙實物出土於公元世紀北燕墓葬之中,但在西漢時已經有了布馬鐙和單側的繩圈馬鐙)和高橋馬鞍。鐵製雙馬鐙自然是我讓人造出來的,如今有了自己的戰馬產地,我也不怕被人學了去。

所謂“力由根生,勁由腿發”,沒有鐵製雙馬鐙的時候,重騎兵在衝鋒時隻能依靠自身的臂力和單腿踩布馬鐙(或者夾緊馬腹)來攻擊,無法完全借助戰馬的力量,衝擊力非常有限。尤其是當不能以最快速度衝鋒時,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鐵製雙馬鐙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解放雙手,讓騎兵能靠雙腳控製平衡,踩實發力,在馬上衝、刺、劈、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