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十的長途跋涉,宋師道等戎達濟南府,立即收編了濟南府的五千守軍。一後,秦瓊、趙雲率領八萬大軍到來。於是宋師道以駙馬都尉、升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寶以及長平公主的名義八百裏加急傳令青州府、兗州府、萊州府、登州府、鳳陽府、安東衛、靈山衛、威海衛等地的駐軍,接到軍令後於四月十二日前率兵趕到到濟南府,逾期不到者,軍法從事。
四月十二日這些地方的駐軍陸續到來,宋師道當機立斷,奪了這些饒兵權,他們手下的士兵由一百名跟隨宋師道破碎虛空而來的軍中將校統領。
其中鳳陽府總督馬上英的兵力最多,三萬人,裝備精良。其餘各府均五千人左右,三個衛所,一衛編製五千六百人,實際隻有三千餘人,衛所將領吃了近一半空餉。宋師道令秦瓊為統兵大將,趙雲、裴行儼為副將對這些人馬進行整編,最後剔除老弱,得兵五萬。
宋師道又將這五萬人馬與秦瓊、趙雲帶來的八萬精兵,以及宋師道從京師帶來的一萬兵馬,濟南府的五千人進行混編,進行訓練。使宋師道在濟南府的總兵力達到十四萬五千人。
就在宋師道如火如荼地進行整兵備戰,準備反攻京師的時候。這一日,潛伏在京城的探子送來急報,李自成的大順軍從四月初七日夜間開始,分批開拔,向通州城外集結。需要攜帶的糧草輜重,也陸續從京師出發。
第二,潛伏在關外的探子也送來了急報,四月初九日上午,滿清的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還有漢軍三順王、續順公,滿洲貴族的貝勒、貝子,以及八旗的幾位固山額真、梅勒章京等帶兵將領。
放響炮三聲,率領滿洲與蒙古眾兵力的三分之二,以及漢軍旗的三順王、續順公等人手下的全部人馬,啟程,向薊州、密雲方向進兵。
一路上,多爾袞信心滿滿,因為這是十幾年來滿洲軍隊向長城以內出兵人數最多的一次,行軍的路線都是事先規劃好了。多爾袞雄心萬丈的帶著一群朝廷大文臣和朝鮮世子以及世子身邊的陪臣,走在大軍的中間。
這是清軍南征的中樞,部隊的所有行動命令都由這裏向外發出,並且每由盛京送來的奏折,也由多爾袞親自作出批示送回。走在中軍前後的是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的人馬,不上三旗是清軍中最精銳,最善戰的部隊,同時上三旗也是大清皇帝直接掌握的部隊,如今由多爾袞直接掌握。
由於吳三桂統兵四萬在山海關,所以按照計劃,清兵離開盛京後向正西方向行軍,然後再轉向西南,從薊州、密雲境內找一兩個口子越過長城,占領一座城池屯兵,休息,再謀進攻大明的京城。
雖然關外的氣溫比關內偏低,但目前已進入了四月,草野上的草木開始發芽,山上一片綠色,一副生機盎然的景象。滿洲的滿八旗兵,各旗步騎分開,雖然旗幟的顏色不同,但是士兵卻一律穿著素白色的衣甲,在青綠色的山崗和原野的映襯下,格外顯眼。
行軍時既沒有號鼓聲、也沒有話聲,隻聽到腳步聲和馬蹄聲,偶爾有戰馬的嘶鳴聲在空曠的草原上飄蕩。
多爾袞有時騎馬,有時坐轎。由於他現在已經是攝政王了,雖然沒有皇上之名,但是,已有皇帝之實,所以多爾袞乘坐的是四人抬的黃色便轎,前邊打著一把黃蓋傘。另外還備有一頂十六人抬的黃色大轎。一座大的毛氈帳篷,外罩黃緞,由駱駝馱運。
黃色便轎、大轎、黃傘,以及黃色帳殿,都是在他稱攝政王之後,命人從皇家庫房中取出來的,努爾哈赤曾經用過的東西。在他的黃轎前後,除幾名隨侍的包衣之外,還有三百名經過他精心挑選的巴圖魯。這些人威風凜凜地騎著清一色的高頭駿馬,護在多爾袞的前後。
清兵離開盛京的第五,也就是四月十三日,多爾袞到了遼河,接到洪承疇的一封急報,得知李自成會親自率領他攻入大明京師的全部人馬,離開大明的京城,向山海衛進軍,討伐吳三桂;而一向堅決不投降的吳三桂派出使者準備向他們滿清借兵。
多爾袞等到吳三桂的使者後,與使者密談一番後,大軍直接轉向,直撲山海關外的歡喜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