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寒冬裏,天氣愈發嚴寒,但親衛們的訓練依然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趙煦在這大半年裏依舊每天帶著童貫等內侍與親衛一起訓練,風雨無阻。經過這段時間的嚴酷訓練,親衛們比起剛訓練時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雖然他們都還是少年,但身上的軍人特有的氣質比起大宋精銳的禁軍還要強烈的多。
在軍營中接受軍事化的管理和訓練,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熱都一樣的訓練著,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個青澀的少年都被磨練成了真正的男子漢。
在這段時間裏,為了真正讓自己的親衛與原皇城司兵還有禁軍區分開,趙煦特意為親衛們設計了新式的軍服。宋朝的軍隊有禁軍和廂軍兩大部分,禁軍是皇家正規軍,廂軍是地方州縣軍,這兩種軍隊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別。
另外,宋朝軍服有步軍服裝和馬軍服裝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如步軍春衣有皂綢衫、白絹汗衫、白絹夾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白絹襯衣、麻鞋;步軍冬衣有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麻鞋。馬軍用緋絹勒帛取代藍黃搭膊,冬衣增加白絹夾襪頭褲,其餘與步軍同。
禁軍九品以上的將校軍官,通常有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時服。朝服作為朝會和各種重要活動的禮儀用服,公服是辦公時所穿戴,時服是皇帝每年按季節不同,賞賜給近侍和文武官員的時令服飾。宋代軍隊的普通士兵作戰時隻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
而趙煦為親衛設計的第一代軍服隻是在原禁軍軍服的基礎上將袖口和褲腳收緊,下擺稍微縮短到膝蓋上方,親衛們穿起來更顯精神。最重要的是,親衛軍的軍服設計了明顯區別於禁軍軍服的臂章。臂章上方有親衛二字,中間是劍與盾牌的圖案,下邊圍有半圈麥穗。
本來趙煦是計劃用後世的軍服取代現有大宋軍服的,後仔細衡量了一下發現不太現實。
首先,如今大宋的製造業水平很低,輕工業重工業基礎更是不用說了,連後世軍服的紐扣都生產不出來,更別說布料、皮帶之類的了。
其次,現在所處的時代,火藥沒有得到重視,更沒有運用到戰場上。現在的戰爭還是以冷兵器為主,將士在戰鬥的時候必須穿戴盔甲作為防護,後世軍服不太適合在外麵套上盔甲。
所以說,後世的軍服還沒到出現的時機。每個時代都有其局限性,太過超前的事物出現不一定就適合當前的情況。
親衛們穿上新軍服以後,軍容比之前有了明顯的區別。穿上新式軍服,再搭配上新式隊列,明顯感覺軍容更為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站在這支三百人的隊伍前,感受到他們的磅礴的氣勢,甚至讓人有麵對超過一千人的錯覺。
趙煦趙無極等人眼看著親衛們一點一滴的變得更為強大,對即將到來的考驗自然更是信心十足。趙無極一直定期向神宗彙報親衛的訓練情況。聽著趙無極一直誇讚趙煦提出的訓練方法,神宗心裏也越來越癢癢,對即將到來的對戰自然也是充滿了期待。
這一日晚間,天降大雪,整個大宋北方都被鵝毛大雪覆蓋。趙煦在慈元殿偏殿窗前看著院子裏的鵝毛大雪,不禁心裏升起一絲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