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儒學(1 / 2)

於此同時,趙煦正坐在皇城司偏殿的案前沉思。原本趙煦正帶著童貫幾人在皇城司校場訓練,見劉猛帶人押著一幫犯人急匆匆的回偏殿,心知必然有事發生便隨著劉猛進了偏殿。

趙煦正跟劉猛打聽消息的時候,就見一親事官突然急匆匆跑到劉猛身邊在劉猛耳邊輕聲說了什麼,劉猛臉色頓時異常嚴肅。而後,劉猛跟趙煦說了一句“國子監士子因受人古惑遊行抗議市易法”便匆匆向文德殿趕去。

時刻關注著朝野動靜的趙煦此刻並沒有為局勢太過擔憂。看劉猛等人的動作便知道此次事件處理迅速。唯一需要擔心的隻是隨著影響擴散,必然對變法乃至朝廷的威望產生負麵影響。不過,些許影響還動搖不了大宋根基。

讓趙煦沉思的是如何從根本上對士子學子的思想產生影響!

以趙煦後世的眼光來看,曆史上儒學思想演變分為這麼幾個環節:先秦儒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

孔子創建了儒家,但儒家的學問卻不是由孔子而起,他們研究的是先秦各類典籍。孔子自謂述而不作,通過從先秦各類優秀書籍裏尋找真理,闡述科學學術觀點。之所以不願意著書立作,因為難免會衍生各種觀點不同的解讀,被後人誤解。比如論語,是孔子眾弟子對孔子平時授業講課、發蒙解惑彙集而成,並非孔子自己所著。

到了漢代,儒家的思想發生很大變化,增加了很多原不曾有的觀點,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班彪的“王命論”、馬融歸納的“三綱五常”,還有盛行的讖緯之術等等,這些被統稱為今經文,而原來的儒家學說被稱為古經文。

兩漢四百年,今、古經文之爭十分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比如王允為何會殺名滿天下的蔡邕?隻是因為蔡邕為董卓歎息了一聲嗎?當然不是,根本的原因,在於王允研習的是今經文,而蔡邕是古經文代表之一。

有漢一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成為社會思想界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也自此登上正統思想寶座。

但也正是漢代王命、神命等今經文觀點,讓儒學走上一條不完整的發展道路。主要體現在,儒學為統治階級提供了意識形態指導,卻沒能從理論上解決普通百姓普遍關心的生死壽夭問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鮮有提及。這種不完整,使儒學顯得高高在上,與黎民百姓無緣,為之後佛教、道教的興盛發展留下廣闊空間。

魏晉時期,儒家的有識之士意識到這個問題,如何宴、夏侯玄等人,從思想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他們經常開展辯論,並逐步成為一種時尚,還有了專用名詞;清談。

翻看魏晉時期文獻記載,這種清談比比皆是。但因為朝廷勢弱,政局紊亂,對儒家支持力度不夠,不同時期,不同統治者,對儒、佛、道三派的觀點各不相同,談來談去,玄之又玄,神之又神,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甚至走上消極避世之路。

特別是西晉時,王衍等大臣不事實務,一味清談,最終誤己誤國,導致神州陸沉。之後五胡亂華,前秦苻堅派十萬大軍西迎鳩摩羅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佛學興起,儒學則進入發展低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