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樞密院官員也一直是以文官為主,其中樞密使必定是文官,武臣最多官至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而能進樞密院的武臣也是少數,最著名的就要數狄青了。
不過就算是狄青也是在宋夏戰爭中,立下卓越的戰功。同時,朝廷中尹洙、韓琦、範仲淹等重臣都與狄青的關係不俗。範仲淹授以狄青《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
這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別了,狄青也是因為後來讀書才能做到樞密副使的位置的。一般武臣能做到極致的位置也就是三衙都指揮使了。
三衙是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個衙門的統稱。三衙都指揮使在民間更有太尉之稱,分別稱為殿前太尉、馬軍太尉、步軍太尉,隻不過,這在朝中並沒有得到認同而已。在軍中,三衙都指揮使分別有殿帥、馬帥、步帥之稱謂。
三衙管軍,大宋軍方的最高級別將領,為數僅有十數。三衙的正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三衙“長官都指揮使之下,各設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員),以及上四軍的兩個四廂都指揮使。共十一個位置。
另外,大宋的禁軍分為了上中下三個等級,中級軍和下級軍基本上沿用了大軍、廂、軍(團)、營(指揮)、都五級編製,但上級軍沒有沿用。
在中級軍及下級軍中,五個都組成一個指揮(營),兵力為500人。五個指揮組成一個軍(團),兵力為2500人。十個軍組成一個廂,兵力為25000人。兩個廂組成一個大軍,一個大軍的總兵力為5萬人。
在大宋的禁軍中,捧日軍、天武軍、龍衛軍和神衛軍戰鬥力最強,因此被稱為上四軍。按照編製來說,一個軍的總兵力有五萬人,四個軍應該有20萬兵力才對。其實,上四軍加在一起連五萬人都不到。由於是最精銳的部隊,大宋朝廷的要求是寧缺毋濫。因此,這四個軍都沒有滿員,而且缺編嚴重。上四軍的總兵力隻有三萬多人,還不到宋朝禁軍標準的四分之一。上四軍駐紮在京城開封周圍,負責拱衛汴京城的安全。
在大宋,雖然說武將的地位低,但或許是出於提高武將忠誠度的考慮,大宋朝廷給高階武將的待遇其實還是不低的。三衙俸祿基本上按照節度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的官階發放,三衙都副指揮使的俸祿甚至超過了宰相。
按照大宋俸祿,三衙都副指揮使與節度使的月俸在四百貫,祿栗更是每月一百五十石。而宰相、樞密使的月俸是三百貫,祿栗一百石。
至於說武官的品階,其中節度使(從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觀察使(正五品)、以及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均從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創的內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館使(正六品)等等,低級軍官為“某某副使”。但都是虛銜,僅僅表示俸祿數額。
就算是真正作為最高軍職的朝廷“三衙”長官,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的“都指揮使”,正常隻掛有個四、五品的官銜。而且明確文官可以管轄武官,而武官絕不得管轄文官。在品級比自己高的文官麵前,武官隻好俯首聽命。
平日低調異常的武官們無特殊情況的都會現身於此次大朝會。隻見大慶殿前,文武百官分站兩列,右邊站在首位的是首相呂惠卿,其身後依次是次相蔡確以及副相們,再後麵就是六部官員們。六部官員按照品階高低依次排列。
左邊站在首位的是樞密院樞密使文彥博了,雖然樞密院官員多為文官,但越是在這樣正式的場合中,越是要注重文臣領導武將這一大宋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