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新年(1 / 2)

西夏使節團與遼國使節團離開後的第三天,吐蕃使節團終於到達了京都汴梁城。

與對待遼國夏國使節不同,大宋上下對待吐蕃的態度確實要好了很多。整個大宋包括民間百姓都知道,吐蕃與我大宋關係甚是親密。

嚴格意義上來說,吐蕃並不是一支能與宋、遼、西夏並駕齊驅的獨立政權。吐蕃,廣義上是包括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河隴地區的眾多吐蕃部落。這些部落之見“族種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不複統一”,這種分散與不統一的狀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一支能與幾國抗衡的獨立的力量。

一直以來,吐蕃出於自身實際利益的需要,使得吐蕃對歸屬大宋表現出很強的積極性、主動性。

大宋上下都已經習慣了吐蕃的友好,可以這麼說,在大宋朝廷中,從普通小吏到文武百官乃至皇親國戚甚至皇帝,都早已經認同了吐蕃的依附。

高層們自然不會向普通大眾那樣思慮如此簡單,但他們對吐蕃的認同卻是顯而易見的。歸根結底,根本原因在於,吐蕃其實已經無法擺脫大宋的影響。吐蕃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對大宋的依附已經深入骨髓,乃至到如今,吐蕃已經在文化心理上認同了大宋。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吐蕃使者到達京都汴梁城外時受到了大宋百姓非同一般的禮遇。不僅規格不次於遼國夏國,態度更是比接待兩國熱忱許多。

自吐蕃使者入城開始,一路上遇到的大宋百姓友好的向他們表示歡迎。雖然是簡單幾句歡迎的話語,卻也把一眾吐蕃使者感動的一塌糊塗。這讓一眾深知此次出使大宋的真實目的的使者們史無前例的從心底升起了一股負罪感,多麼善良樸實的宋人啊!

趙頊這次並沒有要晾著吐蕃使者的想法,他在吐蕃使者進京的第二日便於紫宸殿接見了他們。與接見遼國西夏使節不同,此次文武百官並沒有集中在紫宸殿中的,一同參與接見吐蕃使者的也隻有六部侍郎以上的官員。

“陛下,此次我等出使大宋,是為祝賀大宋戰爭勝利……此乃我吐蕃首領親筆書信,還請陛下過目。”

趙頊在接過吐蕃國書,聽取吐蕃訴求後便一言不發的離開了紫宸殿,剩下一應事務自然交由呂惠卿去處理了。

趙頊麵無表情的前往後宮,一路上都在思考著吐蕃首領黃氈親手所寫的國書中的辭令。黃氈在國書中先是祝賀宋對夏戰爭的勝利,而後便開始強調吐蕃在此次戰爭中的戰績以及蒙受的損失,然後開始鼓吹吐蕃占領了夏國多少土地。最後,又強調吐蕃與大宋共進退雲雲。

總之,黃氈國書背後深意就是,吐蕃在此次戰爭中出了大力氣,下了血本,占領的土地就是吐蕃領土。而且,戰前趙頊答應的資助同樣不能少。

趙頊剛看到國書內容的時候很是憤怒,憤怒過後便迅速冷靜下來。轉念一想,這黃氈如此背信棄義、貪得無厭,豈不是更容易對付。想到這裏,趙頊心下便打定主意,而後向呂惠卿等一眾宰執們稍一示意便離開了紫宸殿。

趙頊乃至大宋朝廷高層都清楚,如今的大宋與吐蕃關係緊密,每一步更要小心謹慎。而且後續如果大宋對西夏用兵還需要吐蕃的助力。所以,針對吐蕃首領黃氈提出來的條件,趙頊一開始就沒打算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