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橫渠書院(1 / 2)

張斌首先想到的便是張載第一本著作《邊議九條》。

當時西夏經常侵擾宋朝西部邊境,大宋向西夏“賜”絹、銀和茶葉等大量物資,以換得邊境和平,此事對“少喜談兵”的張載刺激極大。

宋仁宗慶曆元年,張載二十一歲時,寫成《邊議九條》,向當時主持西北防務的範仲淹上書,陳述自己的見解和意見。

“相比張載,原來的張斌的確是平庸之極啊!”張斌又想起因為《邊議九條》而引發張載與千古名臣範仲淹的一些交集。

康定元年,範仲淹在延州軍府召見了張載,後者談論軍事邊防,保衛家鄉,收複失地的誌向得到了範仲淹的極大讚揚,但範仲淹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

範仲淹認為張載可成大器,勸他作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須去研究軍事,勉勵他去讀《中庸》,在儒學上下功夫。

張載聽從了範仲淹的勸告,回家刻苦攻讀《中庸》,仍感不滿意。於是遍讀佛學、道家之書,覺得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又回到儒家學說上來,經過十多年的攻讀,終於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相聯係的道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係。

慶曆二年,範仲淹為防禦西夏南侵,修築大順城竣工,特請張載到慶陽,撰寫了《慶州大順城記》以資紀念。

“不過說起來,老爹當年考中進士年齡也不小了。”張斌臉上有著淡淡的譏諷,當然不是譏諷自己張載,而是對科舉應試製度的譏諷。

嘉祐二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但張載卻已經名聲在外,在候詔待命之際,張載受宰相文彥博支持,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

期間遇到了程顥、程頤兄弟,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虛心待人,靜心聽取二程對《易經》的見解,然後感到自己學得還不夠。第二天,他對聽講的人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們請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聲大震。

“老爹倒是謙虛,卻成就了二程。”張載搖了搖頭,對老爹這一點有些不認同。

張載進士登第之後,先後任祁州司法參軍、雲岩縣令,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等職。在作雲岩縣令時,政令嚴明,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推行德政,重視道德教育,提倡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

“在大宋,如老爹這樣一心為國為民的好官雖然所占比例不會太多,但絕對不在少數。”張斌對宋時士大夫的氣節還是比較認可的,但對他們做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理念便不怎麼認同了。

“怪不得老爹要送兒子去大順城這等險地,老爹這是愛國忠君的典範,本身就對軍事非常感興趣。”張斌又想起一些事情,唏噓不已。

張載曾創辦“兵將法”,推廣邊防軍民聯合訓練作戰,還提出罷除戍兵換防,招募當地人取代。甚至還撰寫了《經原路經略司論邊事狀》和《經略司邊事劃一》等,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前年,禦史中丞呂公著向天子推薦張載,稱讚張載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