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黑虎羯人(1 / 3)

“公子,虎頭和小金子已經到了大名府,韓三郎已經進行了安排,明日便可隱藏身份來到這裏。”蛇奴來到張斌身邊,低聲稟報。

張斌精神一振,說道:“小金子和竹娘平日間寸步不離,對竹娘的氣味極為敏感,有小金子相助,應該能夠找到竹娘。”

蛇奴欲言又止,她很想說這麼長時間,還沒有找到竹娘,後者可能已經遭遇不測,畢竟竹娘隻是一名十四五歲的少女。

這時,韓三郎匆匆跑來,神色肅然稟報道:“啟稟三檔頭,剛剛得到消息,昨天遼國暗鷹堂的人疑似發現了竹娘的蹤跡,但與另外一夥人火拚,暗鷹堂的三個人被殺,屍體丟進了冰河中,竹娘可能被另外一夥不明人士帶走了。”

“拚殺之地在何處?”張斌聞言大喜,這個消息至少證明了一件事情——竹娘還活著。

“在一個叫毛家村的山村附近。”

“我們立刻趕往毛家村,然後你安排人將虎郎和小金子直接送到毛家村。”

………

………

東漢後期,西部和北部邊疆的許多少數民族陸續向內地遷徙,遼西、幽並、關隴等地布滿匈奴、鮮卑、羌、羯、氐等族族眾。

西晉八王爭權,天下大亂,內遷各少數民族紛紛逐鹿中原,使黃河流域形成了各族人民雜居共處的局麵。

各民族雜居共處為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

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經過長期而複雜的曆史進程,實現了民族間的大融合。

民族融合最重要的表現是內遷各族的漢化。內遷之後,各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原來的遊牧經濟逐漸讓位於農耕生產。

生產方式的轉變為其接受較為先進的漢族農耕文化創造了前提條件。

匈奴貴族劉宣、劉淵、劉曜等人均精通儒家經書,也愛讀書,以至“樂道行詠,忻忻如也”。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文化水平也很高,“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內遷少數民族的漢化,除了在經濟上、文化上被納入先進體係以外,還表現在語言、姓氏、服飾、思想觀念等方麵。

內遷各族處於漢族社會的汪洋大海中,不得不主動向漢族生活方式轉化,以適應新的居住環境。

作為思想交流工具的漢話首當其衝地被采納。漢姓的采用也日益普遍。匈奴貴族采用劉姓,北魏皇室改姓元。

如今的遼國也正經曆著類似的被漢化過程,而從曆史來看,不管原本多麼勇猛的遊牧民族,隻要被漢化就會以讓人瞠目結舌的速度由狼變成羊,最後徹底的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部族始終秉持著自己的習俗,寧願住在深山密林中過著非常貧窮辛苦的日子,也不願意被漢化。

黑虎羯便是這樣的一個部族,他們在應州應口縣西南那片有著十萬大山之稱的茫茫山脈深處,已經生活和傳承了數百年。雖然不是與世隔絕,但知道他們存在的遼人或者宋人非常少。

………

………

張斌等一群人裝扮成獵戶,看著眼前連綿起伏的群山,不遠處小金子一路奔跑,沿著中間一條若隱若現的山道一直跑到山腳下,在那裏停留了一會兒,四處嗅了嗅,便向其中一個山頭跑去,張斌連忙帶著人追了上去。

韓三郎一邊往前趕路,一邊看著那險峻的山峰,皺眉道:“三檔頭,這裏距離竹娘姑娘失蹤的地方足足有兩百多裏路,顯然不是竹娘自己來到這裏,果然是別人將竹娘帶到了這裏。”

折木秋插話道:“說不定是這隻銀猞猁想自個兒去山裏麵,帶著我們亂跑。”

張斌嗬斥道:“不用擔心,小金子絕不會亂跑的,它跑去的方向一定是竹娘經過的地方!”

折木秋還是有些懷疑,但見張斌一臉篤定,便不再說什麼。

張斌沒理他,也不好解釋,一邊跟著小金子上山,一邊道:“竹娘和小金子情同手足,小金子也一直將竹娘當成最親的存在,它一定是在追竹娘,跟著它走!”

折木秋一臉驚疑不定,緊緊了頭上當地漢人獵戶常常帶的羊皮帽子,跟在張斌屁股後麵上了山,後麵遠遠近近三百多人,分成了幾組人一邊警惕,一邊暗中將張斌他們圍在中間,緊緊跟著。

足足大半天之後……

張斌看著深山中突然出現的茂密原始森林,眉頭緊緊蹙起。

不管是誰,或者哪一方勢力,帶走竹娘,都不應該往深山老林中跑才對。

………

………

竹娘坐在藤條編製的的木簍裏,被人背在背上,飛快的穿梭在叢林之中。

背他的人三十多歲,皮膚被曬的黝黑粗糙,非常壯碩,足足有八尺高,全身肌肉鼓起,跟鐵塔的,但卻身體非常靈活,在山上步履輕盈,如履平地。

在這個大漢後麵,還有十九名漢子,一個個都非常強壯敏捷。

這二十人裝扮非常怪異,與羌族有些相似,但又不同,與漢人和契丹人更是大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