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心裏又是一動,望著高氏返回到陋室,心下讚歎高氏教養有方,自然也看出了李泉的些許不安。
自從知道重生在趙郡,李泉心中就有一絲期待,自己也許是趙郡李氏的後人,哪怕是遠支也好,如若是那樣,起碼少奮鬥十年。但是這幾過下來,自己不但沒有成為名門之後,反而有可能跟位列五姓七望的趙郡李氏結下一個的梁子。
門閥一詞來自“門第閥閱”,更確切講是來自“閥閱”,是“閥閱”形成了“門第”。“閥閱”製度確立在西漢,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在自家大門兩側豎立兩根塗以黑漆的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閱”,用來張貼公布朝廷表彰自家功勳的詔命。
其後隨著官宦、名流以及他們的宗族親屬世代顯貴,本身有物質條件繁衍後代,而這些子孫後代也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無論朝代如何更迭,總是需要這些人來入主朝堂協理下,再加上他們門生故吏眾多,因此形成了以姓氏為標誌的名門望族,這被稱之為“望”。在某個地域範圍裏備受尊崇的“望”稱為“郡望”。這是由於中國的門閥雖是始於漢朝,但是基礎卻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開始打下了,秦漢以“郡”為最重要的行政單位,所以形成了“郡望”這個詞。
李泉更是知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下最頂級的望族有五個姓氏,起源於七個郡,被稱為“五姓七望”,分別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各個望族隨著家族的開枝散葉,向各個地域遷徙發展,又形成了眾多以本姓郡望為根的“房係”。
其中趙郡李氏的始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李牧,他和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他數次率兵擊敗來犯的秦國,因軍功被封為武安君,可惜最後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冤殺了李牧。
李牧死後三個月,秦將王翦大敗趙軍,攻下國都邯鄲,俘獲趙王,趙國公子嘉逃往代地稱王,代國苟延殘喘了6年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徹底滅亡。因此留下了一句“李牧死,趙國亡”的民謠。
趙郡李氏一族,名人輩出,門庭流芳,在河北趙郡化出三房: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除此外,繁衍到各地著名的分支有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這些房係都以趙郡李氏為自己的祖庭。
竇建德見李泉沉默不語,以為他嚇傻了。連忙寬慰道:“你也不用太害怕,縣上的李鄉紳名為李大有,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祖籍在南和縣。他的父親李諤在先皇駕前官拜治書侍禦史,封爵南和伯,可惜在開皇十八年就任通州刺史後去世。李大人有四子,李大有排行最末,遵照李大人的遺訓,遷居到本縣耕讀傳家,未曾出仕,他的三個哥哥都在當今聖人駕前為官。李大有鄉聲不差,並非是欺壓良善的惡戶。再,又不是你得罪了李大人,隻是李大人的家奴與宵勾結而已害你不成而已。”
李泉心:“話雖這樣,就怕本縣的官僚體係為了討好李大人,盲目相信這位家奴的誣陷,嗯,我應該主動出擊,在劉憑那個鼠輩給我上眼藥之前結識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