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一番的磕磕絆絆之後,關於新城國際項目建設的事情,總算是一塊石頭落地,各個部門開始有條不紊地準備工作。
花五爺和嶽珊珊的項目一部,自然是輕車熟路,很多事情都是做慣了的,拿到計劃書之後,便立刻執行。
同樣,沈舟也開始帶著人,前往石橋村現場勘查,一起研究到底該怎麼建好這個特色文化鎮。
李大明是包工頭,掌握一切實際操作,程野可以提供各種技術支持,張越則是石橋村老住戶,更是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和所有人的人文掌故。
至於沈舟……
身為半吊子的他,其實隻需要抗住來自花五爺的種種壓力,就可以了。
在項目二部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了十多的現場勘察和設計,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方案終於被確定了。
按照這份方案,石橋村將保留現有的老街區,將進行一比一的複刻建設。
也就是,原有的石橋村,終究還是要拆除的。
當然,一些比較有保留意義的建築,將保留建築主體,進行修繕和修複。
到時候,這些保留下來的建築物,也將會成為文化鎮裏的特殊曆史保護建築。
例如,石橋村村口的那座牌坊,鐵匠鋪的家夥事,織繡坊的舊址,老酒館的二樓,還有餛飩館那一排的吃店,還有位於村外的一座龍王廟……
算下來,這一個老街區,竟有一半以上的老建築,是擁有保留和修繕價值的。
而且,在張越的口中,眾人第一次了解了關於石橋村的一些傳,還有感人的故事。
張越,村裏一直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
大約在兩百多年前的時候,蘇城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靠著蘇河,隻有一個村莊,村民們大多靠著打漁為生。
當時的石橋村還沒有石橋,村民們來往渡河,都要通過擺渡。
後來有一年,山洪暴發,蘇河水大漲,下遊的很多村莊都被淹沒了,這讓同樣處於下遊位置的漁村,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恰好暴雨不停,河麵漲的很高,大家便一同去河岸邊的龍王廟拜神,求龍王爺保佑,不要讓大水再漲了。
否則,整個村子的人都跑不出去,都將被大水吞沒。
暴雨下了一一夜,村民在龍王廟求了一一夜。
第二一早,蘇河突然決堤,洶湧的大水衝進了村子裏。
村民們驚慌失措,紛紛哭喊著逃命,但四處都被大水包圍,哪裏還有活路?
就在這時,光將明未明,平地突然起了一聲霹靂,霎時間雲收雨住,在村口的方向,隱隱約約出現了一座拱形石橋,矗立在河麵上。
透過清晨的薄霧,村民們看到了石橋,頓時大喜過望,立刻背上了早已收拾好的行裝細軟,背著老人孩子,大家相扶相攜,出了村子,沿著那道石橋,這才逃出了村子,來到了上遊地帶,逃得了一條活命。
等到數後,大水退去,村民回來,發現那的石橋居然還在,而且經曆了大水衝刷,依舊巍然屹立。
從此後,沒有名字的漁村就有了新的名字,大家都,這石橋是老爺賜下來救命的,是從而降的,咱們村子以後就叫石橋村,而且祖祖輩輩,都將保留這一道救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