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終會歸於平靜,不變的是學習。
其實在哪都是學習?為什麼一定要在學校學習?
良好的環境學習氛圍。
水燭關掉了聲音感知,選開《現代曆史總綱》。
文化改革之後的2043年,第一場被正式記錄的文化革命,“合同分異”。
這理論不知道誰提出來的,反正就突如其來的實施了。
在物質生活達到了一個相對高的程度時,文化的需求就越來越大。
其中包括了人需要的存在感,被存在感,以及一些契合自身理念和三觀的事物。
所以有了合同,分異。
每個人都將自己喜歡的,會的,希望的。
不喜歡的,不會的,不希望的標出來。
然後根據大數據顯示,將你從天涯海角的另一麵加入你喜歡的,你會的,你希望的圈子裏。
分異反之亦然。
那時候,大多人都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文化圈中暢談自己的事,獲得極大快樂。
因為你不是唯一,你能被理解,你能被互相尊重等等等。
會有千千萬萬的知己跟你一樣。
那難道能不快樂嗎?
水燭現在就覺得,瞧了同學們一眼,不知為何他們喜歡的事物跟水燭完全沾不上邊。
明星,不看,電影,不看,電視,不看。
還有一些聊的七雜八雜的東西,水燭統統不知道。
所以,水燭還是有點懷念那個合同分異的年代的。
合同分異第五年,宣告廢除。
因為,確實有許多弊端。
首先,便是嫉妒,我們同樣在一個圈子,憑什麼你比我做得好?
其二,便是當新鮮感過去後,整個圈子猶如死水般枯燥無味,除非真的是有興趣聊上五年的,少之又少。
其三,便是“死”,興趣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慢慢培養的。
其四,隻有經曆風雨才能見到彩虹,沒有痛苦的人生不能叫做人生。
不過,雖然被廢除了,但依然有許多人懷念每一天都會有知己的人生。
水燭也是,不過希望淡許多,水燭隻是不想一個人孤零零的而已,即使已經習慣。
雖然合同分異初衷是美好的,讓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知己的世界裏。
隻是,這種刻意的知己真的是知己嗎?
水燭覺得是,畢竟挺相同的。
看完書後,水燭又覺得無聊起來。
雖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但那也是要有好書對不對,可是好書總是有看完的一天的。
這一點,水燭深信,經曆了十年小說洗禮,水燭眼光賊高,非奇異不看。
所以,就很難受。
水燭挺懷念小時候弱智的自己。
隻有弱智的時候才能將現在看不下去的書當做快樂源泉。
老子說的弱民之智意思也就是如此。
不過體驗了現在智商的水燭也不願意回到以前的弱智狀態了,雖然快樂,但愚蠢。
愚蠢,會做出自己不希望的事。
應該也沒有人願意當弱智吧?
如果要反駁,請先弱智哦。
水燭不由的笑了起來。
話少的人,總會在自己的腦海裏不斷的思考許多東西,感悟也就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