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完善軍製(1 / 2)

遠在永寧州的趙毅自然不知道喬勝寧的遭遇,事實上他這段時間忙得很。

在永寧的東北方向,太原乃至大同府的百姓因為饑荒和瘟疫的威脅不斷的南下,數十萬難民分成好幾股方向遷移,走向未知的路途,而趙毅將所經過永寧的難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接納了。

目前整個永寧州的人口從八萬人口直接漲到十八萬軍民。

其中的構成是10萬以難民為主的鰥寡孤殘,剩下的是四萬婦孺,還有三萬青壯和一萬名新民軍。

巨大的人口壓力是一個很可怕的負擔,這些婦孺和老弱們的勞動力很有限,即使每日在北川和東川兩條河中獲魚上萬斤依然有點緊張。

但無論怎麼,在李庭浩和馬旭還有張賀為首幾人的統籌下,雖然陸陸續續病死了幾百人,但總算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情況,還僥幸將瘟疫的情況控製下去了。

趁著魚肥糧足,除了還在寧鄉整頓土地的劉雄和董政外,趙毅已經開始著手建立了新的軍隊改革。

那就是將軍隊和土地掛靠在一起。

趙毅做出這一決定也是下了不少決心的,因為眼下部隊的情況很特殊,隊伍大了也就不好帶了,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心思,幾百個人還好,上萬人的軍隊,要是每個人的心思都不一致,那臨陣之時就是災難,所以,趙毅認為要快速凝聚軍心的話,不僅教委們要在思想上下功夫,還要將利益和軍隊綁在一起。

眼下新民軍的錢糧雖然都不少,但都得花在刀刃上,能拿出的東西也就剩下土地了。

盤點一下趙毅部隊的構成就知道趙毅這麼做的原因了,屬於趙毅的嫡係人馬,目前新民軍中待遇最好的就屬於一開始成軍的五百人,這裏麵有來自京師的地痞流氓和新民村村民,也有陝西和河南等幾個地方的流民,還有來自真定、大同的明軍降軍等等,他們孑然一身,大多位居於中下層軍官,加上一路來認識了不少字,是自己勢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自己的主要支持者。

其次是在太原中救來和收編的各路順軍殘部,這些人基本不是本地人,打打順風仗還行,但是思想不穩定,容易出現叛逃現象,麵對硬仗狠仗也打不下去,這些新歸附的人馬大字不識一個,幾名教委,包括趙毅最看好的張賀都表示,給他們做思想教育困難重重,所以要把這些人的心思安穩住,最迅速的手段就是分地盤、送老婆和賜財產,令其安家落戶,日子過的得讓人有個盼頭。

目前永寧州已經統計出來的土地一共有74萬餘畝,加上開墾出來的田地預計年底能達到110萬畝,已經分出去的田地有60萬畝,還剩下大量的良田既不屬於集體土地也不屬於個人財產,趙毅將之收歸永寧州官田,此次就拿來給將士們分田。

趙毅在新民軍就初行的土地改革有規定,個人擁有田畝不得低於畝不得超過10畝,集體土地人均擁有土地不得超過個人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超過的土地一律收歸國有,這個國有目前指的是趙毅這個不算政權的政權。

但士兵的土地不在此範疇內,趙毅頒發的士兵土地以及功勳規定了每個新民軍戰士的下限土地至少7畝,上限為00畝,且不得買賣,這裏的上限和下限的標準都是貫穿全軍的,無關軍職和軍銜,即使是趙毅的土地,也不得超過00畝。

同時每一支團級和以上單位都必須設軍務司,負責監督和維護戰士們的權益。

土地這一塊就成了戰士們除了軍餉之外的重要收入來源,使其二者牢牢綁定在一起。

例如最普通的一名丁等新兵,軍餉為每月1兩銀子,最少還有七畝地,平均每畝產粳米石,這裏是1石,有100多斤的大米,一家5口人,一年耗糧500斤,還富餘600斤的大米可以販賣,他自己一個大肚漢吃喝拉撒都在軍中,也就父母妻兒幾口人需要花費,但這些大米再加上銀子,足夠一家人舒舒服服的過日子了,很遑論丙、乙甲這樣的高級戰士或者軍官們,他們的收入會更豐厚,最終這樣推行成長下去,龐大的軍功集團將會徹底的、完全的、碾壓式的摧毀和取代舊有的士紳集團,用軍功集團浸透在骨子裏的侵略擴張的本能重塑國家和政權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