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河床礦脈(1 / 2)

首先要搞明白的,肯定是岩石的種類。

就像趙光明說的,火山岩,沉積岩,礦物質,這些到底有什麼關係?如何區分?

好在這些都是基礎的地質,很容易便找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地球,他是有一個圈層結構的,地核是岩漿,地幔,地殼,都是不同程度的泥土,岩石。

可謂地球最基本的物質了,也是地球的母體。

而岩石是怎麼形成的呢?

由泥土沉積而來。

泥土來自宇宙中另一個最為基本的物質,塵埃,經過千百萬年的自然沉積,壓縮,任何一塊不起眼的小石塊,他的形成都經過了千千萬萬年。

一塊花崗岩的形成,需要幾百,幾千萬年,而一塊玉的形成,則需要上億年。

這是一個複雜的自然過程。

泥土中夾雜的有機質,在時間的沉澱中,再加上高溫,冷卻,熱脹冷縮,會有一個聚集,膠結的過程。

好比沉積岩,這是地殼上最為基本的一種岩石類型,是風沙的自然堆砌,沉積,它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碳酸鹽,金屬的含量很少,或者根本沒有。

因為它主要的形成方式是沉積,堆砌,所以這種岩石,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又叫頁岩。

質地的鬆軟,和堅硬程度,簡單的來說看時間,沉積時間長的,結構就緊密,質地就堅硬一些。

沉積時間短的,就是那種泡沙石,或者幹脆就是土壤了。

而山的結構,內部岩石,外麵土壤,差不多就是這麼回事了。

而陸地呢?

表麵土壤,下麵岩石。

再往下麵就是更古老的沉積岩層,再往下,就是火山岩,岩漿岩,也是富含金屬礦物質的岩層。

所以挖礦,一般要往下麵挖呢。

而山裏的礦,都要往裏麵,或者往下挖呢。

當然,由於地殼的運動,板塊的擠壓,火山岩和沉積岩的分布,不是固定的,到處都有,原本在地下的,也會因為造山運動,地震等等原因,被擠出地麵。

所以礦脈,又分為地下礦脈,還有露天礦脈。

露天礦脈,一般指山體裏的礦,直接在地表刨開土壤就能開采的,非常稀少。

搞懂了這兩點,關於開采的概念,就很清晰了,外麵都是沉積岩,想要礦,得把這些沉積岩刨開。

普通的人力,想要開采這種礦,肯定是很難了。

但是大自然,有它自己的一套循環,好比河流,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搬運工。

水的流動,幾百,幾千萬年的衝刷,每一條河道,動輒深度就達到幾十米,把這些頁岩衝刷成泥沙,礦脈也被衝刷了出來。

所以河邊的鵝卵石,也能撿到礦石,甚至玉石,花崗石,種類繁多。

像和田玉這些,民間的籽料,大多數都是河流衝刷出來的,新韁的采玉人,都是在河灘上撿,落潮的季節,在河床上挖。

沙金,也是這個道理。

被河水衝刷的泥沙,裏麵富含各種金屬物質,而淘金,淘出來的也是金銀銅鐵鉛汞啥都有。

隻不過金的密度最大,是水的比重15倍,是鐵和銀,銅等金屬的好幾倍,其他金屬都被衝走了,遇到有沉積地形條件的,好比河道的灣流,隻要有一定的弧度,就能形成自然的沙灘,金沙就能沉積,淘金人,要找的,就是這種自然形成的沙灘,可以說隻要往下麵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