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國際貿易(1 / 2)

第二卷:河西走廊

第一章:國際貿易

前麵說過,二戰之後,建國以來,國際形勢衝突劇烈,社會與資本兩大陣營針鋒相對。

我國的經濟政策,一方麵遵從著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另一方麵,整個世界,一直籠罩在戰爭的陰雲當中,而且戰爭不斷。

回顧中國的近代史,範陽對清朝,沒有一點好感,閉關鎖國,還自稱康乾盛世,明朝時期的堅船利炮棄之不用,錯過了世界範圍的工業革命,叩開國門之後,滿清八旗馬背上打江山的風骨不再,一打就投降,喪權辱國,什麼不平等條約都敢簽。

讓一個五千年文明的文明古國,曆來的軍事強國,變成列強殖民地。

而值得一提的是,自民國以後,任他軍閥混戰也好,國,共,也罷,我國的近代領導人,卻無一不是烈烈風骨,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武漢會戰,130萬方麵軍,長江決堤,黃河絕口,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傷亡四十餘萬的代價。

曰本所謂的三個月打垮中國,目的隻有一個,占領是沒有能力的,迫使國民屈辱投降。

然而武漢會戰之後,抗曰戰爭打了8年,曰軍就對重慶轟炸了6年。

炸了6年,沒有投降。

而我國共方麵,曆屆領導人還要強硬得多,金沙水拍雲崖暖,鐵索橋橫大渡寒,小米加步槍也打出了一個新中國。

原子彈爆炸以後,我國也是首個敢在正麵戰場與米國開戰的國家。

堅持領土完整,這一點的決心之大,在整個世界範圍,都是罕見的。

在麵對大國核威懾,那就核捆綁,你要炸我,你就炸,本土我不要了,隨便你,要來你就來。

十個發展經濟的五年計劃,有5個,都是建立在備戰,備荒的情況下。

在如此惡劣的國際環境下,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穩步崛起了。

計劃經濟的環境下,我國在最艱苦的年代,靠全國軍民的上下一心,建立起了初步,但是龐大的基礎工業體係。

國際形勢漸漸明朗之後,如何發展經濟,這是有前車之鑒的。

曰本在二戰之後,為什麼經濟複蘇如此之快?

韓國,區區彈丸之地,也一舉邁進富裕的國家行列?

說簡單一點,都是商業行為帶來的。

農業和工業,是國家的基礎,但隻有發展商業,才能富強。

其中進出口貿易,可謂重中之重。

有多重呢?

可以舉國而為之。

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四小龍紛紛展開了以進出口貿易為導向的經濟政策。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正是建立在這一基本的經濟政策上麵。

采取對外開放,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首批開放了東南沿海的17座城市和地區。

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要成為製造強國,首先要打造的是加工強國。

中國的步伐舉世矚目,進程之快,13億人口,一旦全力開動起來,建設的速度之快,簡直難以想象。

至92年,第八個五年計劃展開。

我國在東南沿海一帶,就建成了包括紡織品,服裝,箱包,鞋襪,玩具,家具,塑料製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龐大供應鏈,和完備的加工設施。

電子及高新科技產業,也建立起了初步的技術體係,在基礎的電子產品方麵,已經有了很強的自主生產能力。

國家開辦停薪留職,鼓勵知識分子下海創業,是幹什麼?

可以說都是為了進出口貿易服務。

92南巡之後,更加強調了沿海一帶的經濟發展地位,要以東部帶動西部,靠幾個出海口為龍頭,帶動全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穩步增長。

到2001年12月21號,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就騰飛了。

外貿,邊貿,國家內部的貿易,都是一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