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地處中遼平原中部腹地,位於遼寧省、吉林省和內蒙古三省區的交界處,是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通向長三角和京津冀必經之地,自古以來都是個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因此日軍才在這裏投入了一個師團的兵力駐防……要知道此時日軍位於長春附近的總兵力也不過隻有兩個師團,而岡部直三郎卻能將偽滿州國首都總兵力的二分之一調到四平駐防,也足可以看出其對四平的重視了。
應該,這種做法是正確的。
原因是此時日軍內部兵力極度空虛……日軍在滿州國的兵力雖有三十萬之眾,但至少有十萬分布在鄉下難以在短時間內集結,還有十萬左右布署在滿蒙邊境……這部份是用來做什麼的就不用了,幾年前日本跟蘇聯在諾門坎打了一仗最後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
最後雖然簽定了“蘇日中立條約”,但誰也知道在這時代條約是靠不住的……所以日軍必須得在滿蒙邊境一帶布署一部份軍事力量以防蘇軍突然南下。
其實這也是關東軍的主要任務,隻不過隨著戰爭的深入日軍兵力越來越捉襟見肘,於是不得不將兵力不斷往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調動,最終造成駐滿州的日軍外強中幹而已。
這裏的外強,指的不僅是關東軍虛張聲勢的叫囂……這是關東軍的一貫作風,其初期還有囂張的理由,精銳之師嘛,而且占領了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東北,這使得日軍幾乎就可以憑借東北的資源而不需要依賴日本本土就可以滿足侵華戰爭的需求,甚至還可以從東北掠奪資源反哺日本,可謂勞苦功高。
也正因為這樣,關東軍甚至一度連參謀本部都不怎麼放在眼裏,大有以下挾上之勢,而參謀本部一時也拿他們沒辦法。
若是初期還有囂張的理由,到了中後期那就純粹是虛張聲勢了……也正是這支關東軍叫囂著堅決不投降要在偽滿州國抵抗到底,但一個月不到就被蘇軍打得滿地找牙投降了一大半。
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明一點……日軍在偽滿州國的兵力部署基本是將戰鬥力強裝備精良的部隊布署在滿蒙邊境,比如6、59、117師團,而在內部布署的日軍基本都是沒有作戰經驗且訓練不足的部隊,比如駐沈陽的1師團、在火車上被炸得死傷慘重的1師團,還有布署在四平的15師團等等。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內部沒有多少作戰需求嘛,平時做的事不過就是守守鐵路、然後帶著偽軍去掃掃蕩什麼的,用戰鬥力強的部隊來做這些事就是殺雞用牛刀,甚至這牛刀還可能會因此懶散而失去了戰鬥力。
這其中隻有一個師團例外,那就是9師團……這個師團是用來駐守新京也就是偽滿州國的首都用來鎮住四方偽軍同時也是用來訓練日軍的。
於是,這會兒偽滿州國遭到中**隊的進攻,就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有戰鬥力的部隊都在滿蒙邊境,要趕緊把它們抽調回來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