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施行鹽田法的話,需要重新規劃建造新的鹽場。
不僅工程較大,而且需要花費的時間也較長,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完工。
池非知道現在西北最重要的是盡快從海外購糧換糧,因此越早出鹽就能越快實現這個目標。
事有輕重緩急,他決定把鹽田的事暫時放一下,先把清光緒的溝灘曬鹽法做出來再。
於是,他立刻在當地找來一批工匠來做他所需之物。
由於池非要做的東西並不複雜,僅過了五時間,他需要用到的東西就已經做好了。
東西一做好,他立刻開始試驗以前僅在度娘上看過的溝灘曬鹽法。
所謂溝灘曬鹽法,大概原理是先在距離海岸約四、五百米的海岸灘塗地帶挖一個蓄水池。
之所以要相隔這麼遠,是因為通常這一區域的土壤含沙量較低,利於儲存海水。
當然這也要看當地環境,如果有些地方因為土質的關係含沙量本來就低,那就可以不用挖這麼遠。
蓄水池挖好後,就可以從蓄水池為起點,往海邊方向挖出一道或幾道引水溝渠。
待夜晚漲潮時,海水就會沿著這些溝渠流向蓄水池。
因為被海水裏浸泡敢足足一晚,蓄水池裏麵的泥土會充分吸收海水中的鹽份成為鹽泥。
等白退潮後,鹽工們就可以把被海水充份浸泡過的鹽泥翻起,然後在陽光下暴曬。
待水分蒸發、泥土半幹時,海水中的鹽分便留在了鹽泥中。
這一道工序將延續兩到三時間,使鹽泥的含鹽量達到充分飽和。
鹽泥暴曬以後,就可將曬好的鹽泥放進過濾池裏進行過濾。
每座過濾池在內部分成兩部分,一是蓄鹵池,二是鹵水池。
所謂蓄鹵池,就是在過濾池內部用岩石砌出一個約兩米寬、三米長、一米深的水池,下麵墊著竹片、茅草、席子等過濾物,起到過濾的作用。
蓄鹵池底部還有一個出水口直連另一側的鹵水池。
鹽泥倒入蓄鹵池後,鹽工需要跳進鹽池內用腳把鹽泥密密實實地踩平踩實。
鹽泥踩實後,就可以往蓄鹵池裏倒滿海水。
海水在鹽泥上滲透後,會不斷流向蓄鹵池的底部。
再由底部的各種過濾物過濾後,從出水口流出,進入另一側的鹵水池裏。
鹽工通常選用海邊生長的一種叫做黃魚茨的灌木枝葉來檢測鹵水是否達到了足夠的濃度。
當黃魚茨樹枝漂浮在鹵水之上,表明鹵水已達到足夠濃度,可以曬鹽了,否則還要反複暴曬才行。
如果找不到黃魚茨樹枝的話,用蓮子也是可以的。
關於如何曬鹽,清光緒時期主要使用的是鹽盤。
所謂鹽盤,其實就跟托盤差不多。
鹽工會把濃度足夠的鹵水倒在一個個鹽盤裏,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暴曬。
等鹽盤裏的水份曬幹後,就可以得到然的海鹽。
池非要叫工匠製作的,就是這過濾池和鹽盤。
因為還在試驗階段,池非不敢做太多,隻叫工匠做了三座過濾池和三百多個鹽盤。平均每座過濾池分到一百多個鹽盤。
其實溝灘曬鹽法並不複雜,因此就算池非這種隻在網上看過相關視頻資料的白也有把握試製成功。
也正因為這方法不難,隻要有人親眼見過製作過程就能學會,所以更需要作好保密工作,以免外泄。
為了安全起見,池非幹脆買下一個靠近海邊的舊鹽場作為實驗基地。並在鹽場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圍牆,目的是把此處封起來不讓外人窺探或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