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麥沒過幾天就走了,之後便是與阿錦之間保持著書信來往。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變化,村裏麵也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村裏麵有電了!
各家各戶開始拉電線,用電燈,阿錦家裏的“老古董”小油燈,也終於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有了電燈,阿錦晚上有更多的時間教兩個孩子學習。老三和小四認真好學,基礎也打的很好,學習在整個鄉鎮裏是名列前茅的。
77年恢複高考,而老三建運就是那一年的應屆生。阿錦的誌向可不是僅僅是師範大學,她想把老三送進名牌大學。
村裏的人都不理解,在他們看來,孩子長大了有了一把力氣,就要幫著家裏幹活掙工分了。
至於學習,不是文盲就行。考大學那不是他們可以想的事情,家裏人口眾多,也沒有那個條件可以拿出多餘的錢來支持他們考大學。
對於阿錦的做法,村裏的人羨慕的有,嫉妒的有,說酸話的也有。喜歡阿錦的大娘也紛紛勸說阿錦,不要做傻事,吃飽飯才最重要。要多為自己想想,以後要嫁人,也應該攢點嫁妝了。
對於這些話,阿錦一概不理,隻是埋頭做自己的事情。
倒是有個人格外的支持阿錦,那就是bug女士。因為是重生歸來的,所以知道有文化的人在未來是多麼的吃香。
她很多次懷疑阿錦的來曆,畢竟在這個年代裏,阿錦的超前想法也算是個另類的人。
阿錦對於她的多次試探也都是說,這是父母的遺願,父母堅信學習才會出人頭地,她隻是按照父母的話照做就是了。
阿錦不是八卦的人,村裏並不知道是阿錦私底下在給他們補課,不然郭麗紅肯定不信,一個初中沒畢業的人教出了一個高中生,這妥妥的bug啊。
郭麗紅心思隻放在學習上,之前的事情被大家慢慢遺忘。村裏的一些青年又開始注意到她了,不過並沒有什麼用,郭麗思的心早已不在這個偏僻的小村裏了,她的誌向是考大學,去城裏,去更繁華的地方。
又過了兩年之後,老二建福順利的高中畢業了,阿錦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給他報名參軍。
而且阿錦對於鄉鎮的教育水平並不滿意,她就向大隊裏打了申請,給剩下的兩個孩子轉學到縣城裏上學。
大隊考察了她的情況和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是兩個學習的好苗子,於是同意了她的申請,甚至給了阿錦一封推薦信,推薦阿錦去一家織布廠上班。
要知道在70年代,一封推薦信是多麼的重要,阿錦甚至沒有學曆。
去了織布廠上班就能住宿舍了,還省下了一筆租房子的錢。
因為要帶著兩個弟弟,阿錦申請了單人的宿舍,住宿費比合租的要貴的多,但也比外麵自己找房子方便多了。
可惜的是,李大麥學手藝學的很好,得到了師傅的賞識,在半年前就被師傅帶到了城裏,從城裏到縣裏,騎自行車也要兩個小時。
自行車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現代的法拉利,阿錦買不起。
建福的應征入伍通知書很快就下來了,就定在開春之後的三月份。隻剩下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在縣城裏比鄉下要方便的多,不需要定時定點的去領票買布,公社是隨時開門的,阿錦又是織布廠的工人,買布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