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城,劉子分素有“玉中鬼才”的美譽。他的作品極為飄逸灑脫,就選材來“玉色不美不治,玉質不佳不治,玉姓不好不治”;雕琢的過程雖然不失嚴謹,可是卻又馬行空,猶如神仙刀法。
如果打個比方的話,6子岡就相當於玉雕之中的詩聖杜甫,而劉子分則更像是詩仙李白。
6子岡的作品力求真實嚴謹,即便是殘月,也表現得細致入微。
而劉子分則不同,他的作品整體表現更佳,氣勢更好,當真如神仙隨筆一般,雖不如6子岡那般求真,卻更顯隨意,自然流轉,有一種大師級的風範。
當然了,兩位都是大師,就張元來,這兩人的作品他都喜歡,隻可惜不管是子岡玉還是子分玉,都傳世極少,尤其是子分玉,他迄今為止,也就見過一回,而且還是別人的東西,今日得到,自然是興奮莫名了。
明代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時玩熱”,許多文人雅士注重搜藏近時甚至當時名家的工藝作品,這也推動了當時工藝製作的精益求精,在工藝美術各領域湧現了許多名家工匠,帶有這些名匠落款的作品人們趨之若鶩,有的往往可價埒古董珠寶。
許多工匠成名後,士大夫們也樂於與之交往,為之引援吹噓,從而躋身為社會名流。
劉子分和6子剛正是隨著這股“時玩熱”應運而生的佼佼者。他們所琢治的玉器都有自己的銘款,大都是字體嚴謹的篆體陰文款“子分”、“子剛”,以示“隻此一家,別無分店”。
明清兩代琢玉工匠有姓名傳世的名家不下二三十人,幾乎沒有敢效顰者。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6子岡追究的真實是許多人達不到的,而劉子分追求的意境,更是難以領悟。
這兩人的作品,到如今已經幾乎成為了絕唱,他們一個創造了錕鋙刀法,一個創造了仙來刀法,都是玉雕之中的傑出人才。
隻可惜張元一直想要找到這兩人的雕刻手法,然後進行完美的模仿,卻至今也沒有成功,他現在的火候,也就隻及這二人的十之六七罷了。
張元完劉子分的事情之後,這現場已經是一片沸騰了,其中有幾個也知道劉子分的人,都是一臉興奮地在那裏補充講解,希望在場的人能夠明白,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藝術品。
“張老師,這東西你是從何處得來的啊?”
這些人並不知道張元的騎馬關公和楊瑞的玉蟬是同一個地方買來的,他們都想知道,然後去碰碰運氣,不定也能淘到一些好東西呢。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麼好的東西,它背後必然會牽扯出一段十分精彩動人的故事,他們很想知道張元是如何經過千辛萬苦,才將這件寶貝弄到手的。
然而張元的答案,卻讓他們有點目瞪口呆了。
“嗯,這東西是我今剛在仰光花四千塊買來的,對了,就是跟楊瑞楊老板同一個攤位上買的。”
(未完待續。)8
&l;/br&g;